记得好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朱军在“艺术人生”的节目里访谈王志文,然后就问他:40岁了,咋还不结婚?王笑着说:没有合适的。啥算合适的呢?答说:就想找个随时随地能和她聊天的人。
王志文的这段话,随着我对生活的日渐加深,也一度成为我们最简单的向往和对幸福的定义。所以,时至今日,当我看到洋子的案例时,真的是心有戚戚焉。
洋子跟她老公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先网聊,感觉不错,就线下见面啊,吃饭啊,领证啊,结婚啊,前前后后也就是四个月的时间。最近,洋子特别烦恼,原因是老公需要一笔钱投资,洋子把自己原先的嫁妆钱只是拿出了一部分,没有全出。然后,老公就很生气不理洋子,尽管洋子后来表示会从别处帮忙给他凑钱。
这个事件引出来的是洋子认为老公总是要按照他的意思来,否则就不让洋子好过。洋子也试图跟老公沟通,可是都未果。后来在老师的问题之下,她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只要老公每天跟她说话20分钟,就一切都OK。当然后来老师说:我很奇怪,一个伴侣每天连20分钟都不给你,你留在他身边是为啥?房子?车?还是他身体好?洋子回:都不是,这是我的选择,我需要负责任。老师又问:就像买了个东西,即便不好用,你也要对它负责?洋子随即说:婚姻不能如此简单看待,我需要修理,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把男人哄开心?
从陪我说说话,哪怕只有20分钟,到我还想有一个锦囊妙计,可以用“哄”的绝招,一招制敌,让他乖乖听话。我看到洋子从可怜兮兮到“无可救药”,也是应了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这“恨”来自于,洋子只一心想得到老公的关注和看见,却根本无视自己的那个“核”,没有自我,甚至没有自尊。当然,我本意不是只为简单、粗暴的对洋子进行批评和鄙视,因为,我也曾经把自己丢了,卑微的就像张爱玲笔下的“低到草丛里,“所以,最终老师说:我帮不了你。
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概念,ting老师提出的“原子式生存。”它的核心价值观是立于这样的一个背景:现代社会,已经由“地缘性”和“血缘性”的生存方式,逐步转化为“原子式”——即每个人独立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同时保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它的方法是:深刻“撕”出自己与他人的边界,才能以原子式的“嵌入”方式,在社会结构中进退自如。“撕”的底线是独善其身,上线时达济天下。
关于亲密关系的课程和学习,去年,我曾经听过一些课,看一些书。这些课或者书,基本上都在教导我们如何和伴侣建立一种和谐紧密的关系。而所有的方法,比如,当冲突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去拥抱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女孩,然后,再去看待整个事件,找出源头。而在亲密关系中,伴侣的所言所行,实际上都是自我的一种投射,这种投射反应出自我存在和隐藏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来自于原生家庭、性格、观念等等。
“原子式生存”的目的尽管是为了跟别人理清界限,但是核心依然是从自我开始。“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以,洋子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失去了自我的一种完成。我们持续不断的都在追求幸福,追求关系中的幸福感,其实,人生到头来,都是一场关乎自己的完成,只不过,这种完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别人的基础之上的。比如,我们只能通过别人对我们的喜怒哀乐来感知自己是否受欢迎,是否被接纳,被照见,被关注。洋子希望老公能陪她说说话,说到底不过是希望被他人关照,而这种关照是通过最有价值的亲密关系中获得,只有这样,洋子才能获取最深刻的存在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洋子在这样的关系中,只有变被动于主动,变祈求于向内,才能逐渐在内心原本贫瘠的土地上开出花来,而不是一心只希望外界来给出那点可怜兮兮的水来浇灌。
我们一心所求,关系的和谐与亲密,可是,能否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换一种思路,以退位进,退出到自己的身上来,站在局外去看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是否可以修复,是否可以还原,是否可丢弃,是否也可另辟奇径。
关系不是为了死也要在一起,关系是要在不断摇摆和动荡中,生出那朵金色的莲花来。
文/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