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斜阳,茫茫大雪覆盖住整个森林,树木渐呈枯萎凋零之姿,鄂伦春族的猎民骑着马在林间驰骋,后面跟着一条猎狗,奔跑间卷起雪沙满天。
从90年代禁猎以来,这样的场面已经不多见了。现在,除了在特定的冬季狩猎期可以打猎以外,其他日子,鄂伦春人只终日忙于农牧生活。
只有那些充满了狩猎民族特点的歌舞、衣物还在提醒着,他们有过在马背上、在绿林间肆意奔跑的岁月。
鄂伦春族从元朝开始就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元朝秘史》和《黑龙江志稿》中都有“林木中百姓”的记载,“林木中百姓”就包括鄂伦春族。
在1640年代前,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主要生活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畔东、黑龙江以北,包括库页岛的广阔地域,之后沙俄入侵,一部分鄂伦春人南迁至黑龙江南岸大、小兴安岭地区,在茂密的大森林里过着游猎生活。
人们的生活全靠森林,没有蚕桑文化导致布料缺失,再加之这里气候寒冷,于是出现了独特的鄂伦春服饰。
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皮手套、皮坎肩、狍头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头皮帽,这种帽子几乎不离身。
狍皮头帽是仿照狍子头制作的,在帽子上缝制两只耳朵,以前的猎民带上这种帽子会让傻狍子觉得这是同类,更有利于他们狩猎。
过去鄂伦春人生活条件艰苦、没有布料,所以只能穿皮制的袍子。当时连绣花的彩线都买不到。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做成的皮衣质量却特别好,缝制结实又美观大方。
狍皮的制作工艺并不简单,要经过风干、软皮、熟皮、制线、缝制等五道程序。新鲜的狍子皮是不能直接进行加工的,必须在阴干之后,再挂到高处风干晾晒。经过这样处理的狍皮才经久耐用。风干晾晒大约需要20天。
经过晾晒的狍皮非常容易折断,因此需要把狍皮变软。把煮熟的狍子肝捏碎、搅拌在温水中,然后用柔软的乌芦草蘸着均匀地涂抹在兽皮上。接下来则是熟皮,熟皮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在整个兽皮手工制作过程中是最累的。目的是清除狍皮上的肉质和残渣。
做狍皮衣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动物的筋搓成缝衣服的线。用狍筋线缝制的皮衣经久耐用,即使皮衣穿破了,连接的地方也不会开线。准备好这些之后,狍皮衣就可以开始缝制了。一边缝一边留意两块皮是否完整的拼接上了,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缝的过程中不要让皮子之间留有缝隙,否则拼接之处就容易被刮开。
鄂伦春服饰看似宽广肥大、粗糙随意,但是仔细观察,其实在衣服的领口、袖口、襟边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而且花纹常用云纹、鹿角纹以及妇女们在森林中看到的野花野草图案。
粗犷又不失精致,这也是鄂伦春人的生活态度吧。
如果你也喜欢传统文化、喜欢非遗,记得点个赞哦~~
你还可以将相关的非遗文章投稿至有待-非遗家族。非遗路上,有待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