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各种媒体的标题,如:寒门难出贵子、我十年寒窗换的是却月薪三千、贫穷才是最大的坑深到你爬不出来、为什么你越努力越痛苦、为什么父母教育你的完全没有用,这些媒体和罗胖一样都在贩卖焦虑,但是却从来没有一个媒体告诉你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你越努力越绝望,乃至很多人直接躺平,我今天试着从社会发展和个人努力的角度去写写这是为什么?
现在的国人不论是巨富还是官员,大家向上数五辈人,应该都是农民,那我们就从封建社会的阶层跃迁说起吧:很多农民为什么成为不了地主?大家想过为什么吗?我们来分析一下:封建社会的最大两个阶层是地主阶层和农民阶层,但是农民为什么很难跃迁到地主阶层?我们先看下表象,就是地主有很多田,而农民有很少的田或者直接没有田?要向地主租地交租才能活下去,然而封建社会皇家交税的却是按人头来交,所以农民越来越穷,越来越难翻身。大家感觉这似乎是无解局?真的是无解的局吗?难道封建社会上千年就没有人从农民跃迁到地主阶层的吗?当然不是,想起《1942》里张国立的台词:“等到了陕西,给我十年,我还能成为东家”。为什么张国立说十年后他依然能够成为东家?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有相同的言论,“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然后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一支商队从我身边路过,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亿万富翁。”为什么他们都可以从一无所有爬起来,而你不行,你到底缺的是什么?因为你可能不知道怎么才能爬起来。其实答案很简单,你也一定听过,但是很多封建社会的农民很听过,就是“攒钱买地”,而且是仅有的唯一路径。
多么简单的四个字,为什么很多人都做不到,因为不了解这四个字背后的意义,不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这四个字听过了多少次,听过后就顺风飘走了。这个四个字,其实把阶层跃迁分成了两个阶段“攒钱”和“买地”,我们先说第一阶段,“攒钱”,为什么农民攒不下钱?因为被人的本性和社会风俗所裹挟,先说本性,农民遇到丰收无战乱的年景会做什么?盖房子?娶媳妇?添衣物、吃点白面馍?多生孩子?我们认真地看就会发现这些都是消费项,会把所有的钱消耗掉的,攒不到钱,你拿什么来买地?同时所在的阶层社会习惯会加剧这种悲剧的产生,如果有农民没有按照这个社会习惯走就会被其他同一阶层的人嘲笑,例如茅草屋,衣着破烂,异想天开等等,更有甚者拿宗教礼法来教训,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刚攒了一点钱为了有后,就得盖房子、娶媳妇、生娃、养娃,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让你和他们一样稳定地穷在一个阶级,这也催生出了农民的一个坏习惯,就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过得好,也叫笑你穷,恨你富。农民的这些习惯在丰年也还好,但是遇到了大灾之年那,因为有钱就消费,没有积蓄,更没有生产资料土地,所以就会发生饿殍遍地的情况发生,家破人亡,风险承受能力极弱。
然后说“买地”,买地就是购买生产资料,在封建社会中永远不缺劳动力,缺乏的是生产资料,因为生产资料土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面积很稳定,有地就能活下去,有了基本的土地就可以温饱,土地多了可以租出去,收租金就形成了最初的“被动收入”。人的收益减去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剩余的就可以继续去买地,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土地越多被动收入就越多,生活也就越富裕,但是难的就是第一步你能不能绕过人性和习俗冲过去。不要说封建社会,乃至现在人性从来就没有变过,现在社会也一样,所以大家穷的都很稳定。
不论是现在社会和封建社会有一类人我们暂时叫他们“中产阶级”,其实这是一种“伪称呼”,属于稍微有点钱的穷人,例如在封建社会中的官员,当然也包括了教书先生,衙门当差的,类似于现在社会的中的事业编制的公务人员,或者是现在社会中的科研人员、医生、律师、大型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他们有着不错的社会地位,和稳定收益,他们的收益取决于他们依附的组织,当然了这些人也是最焦虑的人,因为他们的优势大部分是技能型的优势,是无法让下一代继承。为了让孩子以后和自己一样好或者说比自己更好一点,他们发挥了洪荒之力,课外班、补习班、学区房,然后他们的技能优势依然很难传承,因为技能的更新换代很快,同时他们的优势更多的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优势,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优势可能荡然无存,所以本质上这些人不能算一个阶层,最多是社会统治的附属产物。“中产阶级”的这种优势,却是社会或者普通民众最能接受的优势,因为大家可以看到他们的十年寒窗苦读,经过考试或者筛选达到了,也是确定性比较强的摆脱本身阶层的基础手段。所以很多民众不寄希望于自己,仍然寄希望子女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取进行中产之路。
读书这条路一定靠谱吗?学校教的知识可以帮助你实现阶级跃迁吗?如果是这样的话,老师应该是上层阶级?放到现在的社会来看,你到底缺什么?我们下一篇再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