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色倾心丨单色釉
中国瓷器的釉彩始于单色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
委青釉:是我国瓷器最早的釉色,商代中期已经出现,宋瓷中官、哥、汝、龙泉、越窑、耀州窑等都烧出了不同程度的青釉。青色釉包括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等。
黑釉:釉面呈黑色,主要色剂为氧化铁和少量的锰、钴、铜。黑釉在南方从汉代开始,北方从唐代开始烧制,清代康熙年间,又发明了乌金釉,通体乌黑,亮处闪金光。黑色釉有黑彩、墨彩、乌金等。 绿釉:以铜色为着色剂,以铅作为化合物的助溶剂,低温烧成。宋代瓷器上的绿釉多为较深的青绿色,明代正德时期的孔雀绿很突出,明中期出现了瓜皮绿,水绿色是康熙时期杰出的彩釉,康熙三彩和五彩中常用此釉色。
白釉:釉内含铁少,高温烧成,白釉还可以分为甜白、象牙白、猪油白、卵白、月白、青白、鱼肚白等。
红釉:主要以铜为着色剂,包括祭红、豇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瑚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盖血红、"娃娃脸"等。
黄釉: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也称铁黄,分高温和低温两种烧制方法。黄色釉包括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蜡黄、鳝鱼黄等。
蓝釉:蓝色釉包括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祭蓝等。最初的低温釉出现于唐三彩当中,到了元代烧成了高温蓝釉瓷。明代宣德的蓝釉主要有宝石蓝、祭蓝等。
紫色釉:紫色釉有茄皮紫、猪肝紫、玫瑰紫等。其中最著名的茄皮紫是在明代中期出现的,以后历朝历代均有烧造。
在清三代官窑青花瓷、粉彩瓷接连拍出高价之后,单色釉瓷器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关注,,正在形成新一轮热潮。
单色釉,指单一色釉的瓷器,依釉色可分为红、白、蓝、青、绿、黄、酱、黑等。追溯瓷器史的话,最早的单色釉是商代中期出现的青釉,至唐末时期颜色釉快速发展,但仍以青釉为主,至元代的景德镇发明很多新的色釉,如高温烧的红釉、蓝釉、卵白釉等,到明清时期品种更为丰富,蔚为大观。
拍卖记录(来源于百度百科)
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推出"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珍藏"专场,清乾隆炉钧孔雀毛釉如意耳扁瓶以2090万元成交,清乾隆粉青釉浅雕夔龙纹如意耳葫芦瓶以1556万元拍出。
2007年北京保利春拍、北京长风秋拍、北京翰海秋拍都有单色釉专场推出,这以后单色釉瓷器也成为瓷器拍场大项,时不时出现亮眼的拍品,可比起青花、彩瓷接连爆出的亿元天价,单色釉瓷器的价格并不显眼。
2008年苏富比巴黎春拍隆重推出了卡尔·肯普旧藏的中国白瓷专拍,124件拍品创下了359。955万欧元的成交额,创历年中国颜色釉瓷器专场拍卖之最。2009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芭蕉叶纹镂空"缠枝牡丹图"长颈胆套瓶以4770万元成交,创下单色釉瓷器拍卖纪录。
2009年的秋拍市场上,单色釉瓷器就已经展现出了不小的市场潜力。其中清乾隆粉青釉"三牺"弦纹壶,估价900万至1200万港元,成交价达到了2026万余港元,而在2006年香港秋拍市场上,其成交价却只有874。4万港元。清雍正霁蓝釉梅瓶,估价50万至60万港元,成交价为146万港元,
2011年3月纽约佳士得推出的"戈登珍藏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及早期艺术精品"专拍上,99件拍品,成交率为94。95%,件数不多,但收获2301。22万美元,7件价超百万元的瓷器中,4件价超千万元,是当年最重要的颜色釉瓷拍卖,各种完美的釉色令人为之叫绝,再现了清代颜色釉至高至美的工艺水平。其中一件清乾隆霁蓝釉鹦鹉耳扁瓶拍至545。85万美元,被中国厦门谦记古美术馆竞得,也是目前所知霁蓝釉瓷器的新纪录。
2012年,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2.0786亿港元天价成交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