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必须把产品由产品的所有者推向市场,这个所有者也是在不断转换着,直到最终转移到消费者之手,才算最终结束,转换很多是通过市场交易进行的。农村所种植的很多产品也是必须通过市场去交易的,由于季节性的原因,农民的很多产品不可能一直都能够向市场提供,根据需要随时上市是最大的特点,但是上市并不一定就非常容易。
人力问题,大多数仍然坚持在田地里劳动的都是年龄比较大的农民,除了种一点粮食自己吃之外,就是种一些蔬菜、水果之类的经济作物。粮食即便是自己吃不完,一般也不需要拿到市场上去卖,一是可以较长时间储存,二是有粮贩子走村串户去收购。而蔬菜、水果就有些不同了,因为储存时间比较短,所以就应该尽快出售,同时果蔬的行情对商贩来说是最重要的,行情越好,也就是价格越高,商贩赚钱的空间就越大,反之则很小。当行情很差时,很多果蔬就有可能出现滞销,农民拿手里如烫手的山芋,有些直接会烂在地里,农民用旋耕机把白菜、洋葱等直接旋掉的事并不是什么新闻。有人可能就会问,农民为什么不自己把果蔬拉到市场上去卖呢?这里面有很多现实的问题,确实很难解决。
经常可以看到在市区的自由市场外面有几个年龄较大的农民开着简易的电动三轮车拉一些果蔬在沿街售卖。这种行为从目前城市管理的角度讲,很多城市认为都是不合法的。城管会对售卖者进行驱离,这一点其实也都很难,城管不驱离,城市的秩序就可能会出问题;驱离了,似乎不尽人意。如果把那些果蔬拉进市场售卖,有些市场的费用又是非交不可的,本来就是一些不值钱的东西,再交一些费用,还能有效益吗。
沿街随意摆摊设点,既方便了大家购买,又可以使农民多卖钱,这种做法本来可以说是好事,但是对于城市管理来说却是很难接受的。认为摆摊设点会影响城市秩序,最起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通,二是市容市貌。当然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把摊点放在车辆行车道上的,主要地点都选择的是人行道。人行道上大量划定的是停车位,难道那些停车位就不会影响交通吗?其核心问题看来不是影响交通,而是费用的问题,哪一位停车的司机能不交停车费,不交肯定是不行的。
前边说了搞农业的大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农民,能够把产品拉进城卖算是非常幸运的了。很多距离城市比较遥远的农民还不具备那个条件,如果说搞上一台汽车去卖那些不值钱的果蔬,最后必将弄得头比身子还大,根本就没有效益可言了。
最后只能是开着破三轮车,在城市里的街巷同打游击一样,摆个小摊摊,如果不让摆,立马转移。从此看来,农民摆地摊卖产品确实是非常难的,退一步说,如果生活能过得去,任何一位老农民也不愿意那样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