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好几天早上醒来,脑子里浮现的四个字:奥野宣之!于是,我在当当下单了他的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今天收到了,马上读起来。
整个Photoreading阅读过程32分钟,下面是我看对这本书的感受:
整体来说,这本书并没有讲非常玄妙神奇的方法,而是将很多我们都知道或者也正在用的一些方法进行了综合,当然,作者的NB之处也在于,他一直在用这一整套方法,而我们很可能只用其中一两个,其他的只是知道而已。
再一次说明,知道不等于做到。而只有做到,才会产生实际的意义。
这本书的前面2章几乎可以跳过不读,因为作者所介绍的方法比较适合数码工具和互联网还没有大规模出现的年代。当然我也并没有觉得那些方法有什么不好,只是对于我们大多数成长在21世纪的人来说,有更多更方便和快捷高效的方式来选书和购书。各大电商平台和专门的专业评分和推荐平台,对于选出高品质的好书实在是莫大的福利。
Anyway,我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对于“做笔记”这件事的方法上。这也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50%内容。另外50%稍后细说。
本书的第3章和第4章,作者详细讲述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做笔记的整个流程:
通读 — 重读 — 标记 — 整理笔记(包括摘抄,写感悟和想法,以及对比书评,再写读后感)— 复习笔记
相信这个过程我们很多人也都不陌生,而作者的不易之处在于,他能够一直保持这样的做法。
这样的笔记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成为了你自己的图书馆。因为在阅读量足够大之后,翻阅这样的读书笔记,大脑会很容易自发地“生成”或者“组合成”一些新的观点和感悟。
总结他的笔记方法,我的感觉是,他把读书笔记做成了类似“目录提示”的功能。就是在阅读量越来越大之后,我要查阅或者复习一些书中看过的细节材料的时候,可以通过翻阅之前写过的“读书笔记”找到相应的书籍,甚至具体的章节。
而这样的功能,在今天我们有了电脑全文检索,以及可以将图片材料和音频材料转化成文字这些技术之后,实现的可能越来越简单。但也正因为处理方式简单,加上信息太充,也很容易导致我们大量收藏或者保存各种认为重要的信息,但是却根本没有仔细认真地进行分类,以及用自己的归纳来标识。收藏和保存只是一个动作,并没有调动我们的大脑来处理和吸收这些信息。也因此很多人会有好几个G的英语学习资料,但是很可能从来没打开过,甚至不记得放在哪里了~~~
回想我自己,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从去年7月份开始用有道云笔记和Day One以来,我的电子文档(包括笔记,日记,工作文件等等)已经有70多万字了,其中有很多都没有及时做好关键词标注,导致要用的时候找起来很费劲~~~这也算是读完这本书,我给自己的一个提醒吧。
读完全书,我总结了几个在现代化阅读中要注意的几个点:
1. 对于重要的书重读的重要性。
2.摘抄的重要性。(我试过用电脑敲想要摘抄的字,感觉还是没有用笔抄写好。可以用笔抄写,同时用软件拍照将摘抄的文字处理成可以复制的电子文本)
3. 及时对自己阅读过的信息分类,处理。
4. 一定要保持做好关键词标志,为自己的电子笔记做好标签,便于日后的搜索。
最后,附上本书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
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19个技巧
1. 不依赖网络,多用参考书。
2.多读百科全书。
3. 通过订阅来提醒自己。
4. 多去不同的各地的实体书店。
5.由浅入深来吃透难懂的书。
6.巧妙堆放和收纳书籍。
7.把名著放在枕边。
8.常带三本不同类型的书同时阅读。
9. 在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放书。
10. 专门收纳整理书的外封。
11.杂志要边撕边读。
(我很少看纸质版杂志了~~~)可以把真正感兴趣的专栏或者文章撕下来,放到口袋里,随时阅读,这样既减少了把精力浪费在广告上的时间,也减轻了书本的重量。
12. 重视有声读物。
通过耳朵进行的思想输入,得到的刺激与读书是不一样的,特别是现场的讲座或者读书会等等。
13.准备一支你想珍藏的笔。
14.名言贴在显眼处。
15.读后感从摘抄开始。
16. 用复印机让读书更方便。
17. 用“独创版权页”记录书的履历。
书的最后,都有版权页,记录了作者名、出版社名、发行日期和版次,就像书的简历一样。如果买下一本书,对这本书进行独创版权的记录,就会对这本书的信息一目了然。可以记录购买时间,地点,开始阅读时间,完成阅读时间,甚至重读时间等等。
18. 书与笔记交叉使用。
19. 书架是读书生活的基地。
将自己特别喜欢,觉得很重要的书放一个位置,没看过的书放一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