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缩短心理距离的关键是什么?
你参加一个社交活动,期间跟遇到的人积极交流,同时希望 "保持联系” 所以互相加了微信,后来,你回到工作中,也再没有跟这位微信好友进行联系。
这时如果你突然有一件事需要对方帮忙,那很可能得不到想要的回应。
又或者是你跟一位牛人因为某个项目有联系,但是项目结束之后就没有交集了,想要和对方联系,但又没有别的项目可以合作,最后可能就不了了之。
换个角度想一想,一个加了你微信但是从来没说过话的人,突然找你,请你帮忙介绍工作,你会有什么感觉?多半是不会理对方的。
所以同样的,如果你拓展了弱联系,但一直让他待在通讯录里从来不联系,对方可能很快就会把你忘了。
要知道,人跟人之间最大的距离不是物理距离,而是心理距离。怎么拉近和对方的心理距离呢? 关键就是在于要持续地产生交互。
比如你请教我一个问题,我请教你一个问题,经过了交流探讨,彼此就会渐渐熟悉,维持一定的关系温度,
2、产生交互的3个方法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产生交互呢?
可以通过请对方帮个小忙、主动帮对方的忙、成为人际网络节点这三个方法:
1)请对方帮自己一个小忙
首先,可以请对方帮自己一个小忙。
无论是刚刚认识的人还是很久没联系的人,如果你一下子就提出一个大的要求,对方觉得麻烦,很可能下意识就拒绝了。
但是如果提一个小的要求,对方帮助你了,不仅会产生交互,而且对方会产生一种 “我是好人” 的印象,之后你再提出别的要求,对方会为了符合自己的"我是好人“这个印象,而选择继续帮助你。
这个在心理学也被称为“登门槛效应",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在20世纪60年代做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实验人员先到各家各户提出一个小要求,请他们给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两周之后,再找到这些人,请求在他们院子里立一块写着“谨慎驾驶"的大告示牌,结果之前签过名的人有55%同意这个要求,而没签过名的只有17%的人同意。
所以,在提出请求的时候,要记得是用一些对方擅长的,或者是举手之劳能完成的事情,比如请对方推荐一本他所在领域的经典书籍。但如果这个请求需要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完成,那么很可能会有反效果。
2)主动帮对方的忙
其次,我们可以主动帮对方的忙。
当我们前面请对方帮忙之后,就可以很自然地展开对话,先感谢对方,并且主动地提出,自己可以帮助对方什么忙。
如果你能在事先就通过观察或者是向身边的人打听,了解到对方最近有什么需要帮助的,那么可以直接地说出自己可以如何帮助到对方。
也许你要问,如果对方比自己牛,还会需要我们的帮助吗?
其实,每个人获取知识的渠道都不一样,擅长的领域也不同,比如对方想要推广自己的新产品,刚好你有合适的媒体渠道,可以主动地向对方提出。
3)成为人际网络节点
最后,我们可以扮演节点的角色,主动地连接人际网络中的朋友,让他们互相认识。
当你把两个圈子里面的朋友介绍认识之后,实际上你就打通了原来的圈子,建立起更大的圈子。而在这个更大圈子里,你就是那个社交节点,别人互相之间依赖于你而相互连接,你就会成为圈子中的核心人物,对圈子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都更大。
还有,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把两个本不相识的朋友介绍认识了,他们也会乐于帮你介绍他们的朋友。
比如我以前就跟我一个同事做过一个约定,每一周介绍一个朋友给对方认识,交流一些事情的看法或者是未来职业发展等等。因为我是学经济学的,而对方是学心理学的,所以彼此都有不同领域的朋友。这件事维持了三四个月,期间他介绍过一些互联网行业、教育行业的人给我认识,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也是促成我现在做圈外商学院的原因之一。
3、管理微信通讯录的技巧
那么当我们能够运用请对方帮个小忙、主动帮对方的忙、成为人际网络节点这三个方法,保持与弱联系的交互,就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状态。
这时你可能会问,难道每个弱联系都要保持这样的交互吗?
显然,你不可能和所有的人都深入交流。
在管理人际网络的时候,我们可以参考二八法则,也就是说20%的弱联系会给你带来80%的价值。
你可以筛选出那些能够帮助你完成目标、给你带来价值的人,分配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进行维护。
但是我们的通讯录中往往有几百甚至几千的好友,当我们想要适时地联系这些更重要的弱联系,就需要对通讯录做一些管理了。
我分享一个简单便捷的小技巧,我会把一些联系人加上标签,比如说【待维护】或者【优先】,这样当我平时在有空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跟这些人保持联系。在我出差的时候,也可以跟名单里那个城市的朋友联系。
<<<圈外商科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