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可能记住书中的所有内容,只会记住我们脑子里印象深刻、对我们有用的点。
有效阅读的三个步骤
1.知道信息点
2.关联信息点
3.行动和改变
关联知识
例如罗振宇“缝扣子”的学习方法。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经过反复刺激产生了强关联。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是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或强烈的需求
张继钢之所以能将佛像关联为舞蹈,把薄膜关联成五环图案,是因为它是一个艺术工作者。有强烈的创作需求。
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1.手中有锤子(对某见事要有足够的热爱和投入)
2.输入足够多(知识和阅历越丰富,成功关联概率越大)
3.保持好奇心(越不起眼的小事越有可能通过关联产生至深启发)
瓦特关联了壶盖,牛顿关联了苹果,爱因斯坦关联了钟,凯特勒关联了蛇。
当我看到一个人画了思维导图或知识体系很想把它收藏起来,模范他。但最后我发现,它始终不能变成我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触动点,用我们自己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我们需要将最触动自己的点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考试得了高分不叫知识,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触动”和“伪触动”
你曾经看过很多好文章,把它们放进收藏夹,但经过一段时间,却记不起来了。当时触动的知识并没有为你所用。这就是“伪触动”
将触动自己的知识与自己的认知范围连接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能运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
2.在需要的时候能顺利提取知识
3.在生活中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实践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思考:自然界中有很多有趣的生物现象,例如喷瓜像“豌豆射手”,昆虫的卵形态多样。
我自己对身边的事物不敏感,也没什么好奇心。对常见事物/现象视而不见,很少究其原因,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释它。
自从我学了植物分类学以后,对自己身边的植物更敏感了。我会对它的特征进行初步判断它是哪个科的。以前的我只会在花坛瞥一眼 。
还是得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要多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