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名医华佗留下“三月茵陈四月蒿”(李时珍说的是“二月茵陈五月蒿”)之古语,茵陈是什么?茵陈与蒿子有什么关系?
民间又给加了后半句“六月七月当柴烧”,还真的是蒿子。我想这只是因为地域和气候的区别,其实都是说的嫩茵陈,也就是绵茵陈。至于说四月蒿还是五月蒿,无非是说,茵陈老了就变成了蒿草,是大家常见的白蒿子,至于百度上说别名青蒿我认为是错误的,只不过药用价值相近罢了,留待明天讲。
说了半天也没说到正题上,茵陈到底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呢?
茵陈,主产于四川、河北、山西等多个省份,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芳香,全草入药,能清湿热,退黄疸,可预防流感,治中暑、感冒、头痛身重、腹痛、呕吐、胸膈胀满、气阻食滞、小儿食积腹胀、腹泻、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皮肤搔痒及水肿等症。
主治甲、乙型肝炎及黄疸型肝炎,对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增强肝细胞的再生能力。有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及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提高平滑肌收缩能力,其作用与硝酸甘油很相似。还有镇痛抗炎的功效,抑制关节出现肿胀的毛病。
茵陈不仅药用,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茵陈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药用是茵陈蒿。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采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的习称“茵陈蒿”。
“是药三分毒”,茵陈也不例外。茵陈毒性为中枢抑制,表现为思睡,流涎等。茵陈用量过大可引起头晕,恶心,腹泻,上腹部不适,急性肝胆损伤,亦有心律不齐等,但是治疗剂量的茵陈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损伤作用,平时煎茶喝就可达到治病效果,但不宜长期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