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有一生,眉目清秀,活泼顽皮,惟不爱学习。其表现为,课堂上,老师讲课时,其不听,也不做笔记;小组合作时,他不言语;背诵默写,总拖延再拖延,只等你请他来,陪着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督促,方可勉强背诵下来,过一日,再问,吞吞吐吐。默写则总有错字。课外更不知自觉温习,时常连作业也不交。可是,课间或闲暇之时,说,怪话满嘴;写,妄言连篇,甚至放肆不羁,便有学生悄悄地诉于老师。传唤至眼前,低首,一副可怜相。训罢,退出办公室,一路欢呼进教室,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学《论语》十二章,吾觉得是个教育和引导他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好机遇。谁料,我查看其课前预习,书上洁净如洗,没有勾画批注之痕迹,让其读文,书下注音之字都读错了。两课时学完十二章《论语》,其他学生熟记于心,背诵默写毫无错误,问其字义翻译,对答如流,而问到他时,抓耳挠腮,背诵不畅,释义不知。时至周五,叮咛回家务必熟读成诵。周日再查,情形如故。督促三日,勉强能背诵全文。
吾不可置若罔闻,更不甘毁其前途。便联系其家中父母,微信中私下婉言告知其子学情,并沟通交流,以望家校携手,助其学习上养成良习,自觉主动地学习,且学有所获、学有所进、学有所成。然则,其父曰,近日事忙,得闲暇一定教训其把学习放心上。其母言,等忙完这阵子,一定督促其好好学习。
这已是两周前之事,本周开启,吾又放心不下,早读时间,观其学习行为,被动拖拉;查其背诵默写,效果不佳;看其衣着打扮,时尚高价……才顿悟:天下父母皆爱子,各家爱法竟不同。
吾想,说等那就等等吧!等其父母忙完他们觉得比孩子成长还重要的事再说。
可一个人静坐室内,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总不由自主地犯急。因为,人生几何,青春易逝。人一辈子有些事是等不得的。等,总会错过良机;等,总会丧失信心;等,总会留下遗恨……平时,不是有很多事情,就是在“等”中失去机会吗?等我长大了,要干一件什么什么大事,可长大了,才发现自己拥有的还是那个美好的梦想,缺少的是做事的能力和机会;等我有能力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可真正有能力了,或许父母早已不在身边;等我有闲余时间了,一定好好读一读以前想读而没时间阅读的书籍,可等有时间读书了,才发现读书已经没有了;身体感到不适,心里想等等再看吧,结果等来的却是……
当然,有人说,谁说“等” 来的都是坏消息、坏事情、坏结果呢。殊不知,许仙等来了白娘子,姜子牙等来了周文王,诸葛亮等来了刘皇叔……只要敢等,就会有好运气。可我要说,我们不是超凡脱俗之辈,也不是聪慧绝顶之士,更不是得道成仙之人,所以,我们不能像神话故事里的许仙与白娘子一样,千年等一回,最终“等”出一段姻缘;我们也不能像吕尚垂钓渭水之边,等到83岁,才“等”到出山辅佐周文王的机会;我们更不能像孔明隐居南阳茅庐等机会,好不容易等到了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
吾等人是普通平凡之辈,所以,没有这样的幸运,“等”不起,“等”不得。尤其是孩子的习惯培养最“等”不得。等,只能让他身上的不良行为,久而成恶习,这一旦成恶习,要改比移山还难。
所以,天下所有的事,或许都可以等一等,唯独陪伴孩子的事等不得,尤其是孩子身上有不良习惯时,千万不敢等,等,可能就会失去最佳的机会,而这一失虽不可能是千古之“恨”,但至少也是一生的遗憾。
吾有言劝家长朋友:
人生能有几回等,大事小事要权衡。
习惯好坏定前程,子女教育不可轻。
父母陪伴是真爱,养而不教缺亲情。
金钱失去赚得动,恶习养成毁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