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发现自己记性越来越差,和朋友交流,他们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出门办事,开了门忘了去做什么,灶上明明煮着饭,去客厅走一圈就把关火这件事忘在脑后,出门忘带钥匙,买东西忘带钱这种小事更是数不胜数。每次听到大家都和我一样,就自然地把担心放下了,用一句年纪大了互相安慰。可是我们明明才二十六七岁,很多时候都叫嚣着自己“青春正年少”,怎么可以在记忆力这方面这么放任自己呢?
今天晨读的《如何高效记忆》让我系统地了解了记忆的过程,发现有效的心理暗示可以帮我们提高记忆力,有时改变一下自己的记忆方法,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忆分为输入、储存和检索三个过程。我们可以从这三步入手,理清自己的记忆思路。
有效输入
我们先来说一下什么是无效输入吧。就像以前读书时背单词,机械性念“h-e-l-l-o,哈喽,你好”,这样用口不用心地记忆,大脑感知到的信号很弱,自然也记不住。
那有效输入就很好理解了,调动我们的视觉,听觉,发出的声音,触觉,想象力,让自己更多的感觉融入进来,强化大脑接受的信号,记忆才会更清晰。
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有效输入的例子。
现在的记单词软件在帮我们记单词的时候,会给出一张相关的图片,给出这个单词的拼写,同时发出这个单词的读音,这样多个感官刺激,自然会记忆更深刻一些。
记住别人的名字是交往的第一步,有时一个饭局上有一半都是陌生人,怎么才能快速记住他们呢?我常用的方法是联想法。把他们的名字谐音成较好记的词语,或者把名字与他某些特征联系起来。比如有个老师叫郝立国,看他很面善,猜测脾气会很好(郝),年龄六十多岁,应该是建国时期出生,所以叫立国,这样联想一下,便很快记住他的名字了。
整理思绪,合理储存
信息输入了,但是记多久又是个问题。我们总是说小朋友记东西又快又久,小时候背的课文古诗,到现在依旧能回忆起来,但长大后看的文章,大多过几天就忘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小时候阅历有限,记东西时干扰很少,记住的东西自然不易与别的混淆。
而长大后,为了追求高效率,我们总是一心好几用,做着这件事,想着另外的事,自己设置了那么多干扰,不忘事才怪。比如出门买菜,脑子里想着要买哪些菜,中午几个人吃饭,要买多少,做怎么搭配做出来的菜好吃,这样想着想着便出了门。到了超市,挑选好食材,可能发现自己忘了带钱,现在都可以用网上支付,还不算太糟,掏出手机付钱时,低头一看,自己竟然忘换掉拖鞋就出门了,回到家一掏兜,哎呀,钥匙也忘带了…
很多人出门,多多少少会遇见一些这样的情况,说是记性不好,实则是没有留心。出门前不用给自己计划这么多,按照程序一样一样来,钱包和钥匙放在一起拿好,到了超市看什么感觉有食欲就买哪个,这个时候决定买多少也不迟,付钱,回家,这样一套下来,不是更清晰明确么。
买菜这件事只是我们平时做事的一个缩影,做事前计划太多很容易导致手忙脚乱,丢三落四。所以,理清思路记住重点,能让你把一件事更好更牢地记住。
检索
当我们真正把一件事记住记牢之后,检索便变得容易起来。比如我见到了前面说的那位郝立国老师,看到他和善的面庞,便能反应过来,亲切地喊声好(郝)老师。阅读理解时看到有些眼熟的单词,想到自己在软件里背过,联想到了跟它一起出现的那幅画,便很快想起了它的释义。准备出门买菜,脑子里立马出现一套程序,拿钥匙钱包,换鞋,出门,然后不慌不忙地走向超市。
这样看来,输入和储存更像是在给检索打基础,用合理的方法记住,找出遗忘的原因,相信你的记忆力很快就会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