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2019年4月21日被捕。此事在网上持续引发关注和热烈讨论。
其实我不太愿意写出他的名字。想到他可以如此从容地对母亲下毒手,然后能够如此淡定地通过摄像头面对母亲的遗体,感受到他的行为所暴露出来的,深藏于内心的恨与狠,我都不禁后脊发凉。
然而,一个看上去如此完美的人,做出如此出格的事情,确实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与反省:这样的事为什么会发生?如何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事?
01
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对吴谢宇而言,这句话反过来说也不无道理:“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他真正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优秀完美高智商,在事出之前找不到任何瑕疵。而一个极端完美的人,要么是伪装太好,要么是压抑了太多的自己不能接纳的阴暗面。
孩子人格的形成,离不开成长的家庭环境。
对于吴谢宇母亲谢天琴的评价,低调、坚强、内向、能吃苦,几乎是邻居和同事第一时间能想到的关键词。
吴谢宇的舅舅说:“我姐一生清苦……或者说是人格洁癖,从而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据邻居透露,谢天琴在丈夫患癌去世后,变得焦虑而暴躁,邻居小孩的吵闹,会让原来平和严谨的她控制不住发脾气。
与之相反的是,当时尚未成年的吴谢宇,则表现得异常宽容和坚韧,成为母亲的精神寄托。
吴谢宇的高中同学向媒体披露,吴谢宇遇到烦心事时,常会绕着操场一圈圈地跑步,而不是像其他同学那样和人诉苦交流。
心理学家荣格分析,孩子对父母精神状态的本能反应会间接影响着他们:他们不是选择沉默地反抗,就是屈服于麻木、情不自禁的模仿。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们都被迫按照父母,而不是自己的意愿去行动、感受、生活。
面对极度自我克制的母亲,吴谢宇只能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无法做最真实的“自我”。内心那个有想法敢表达的真实自我,被深深埋藏,不敢哭不敢闹,一切按照大人设计好的路线,乖乖地走。早晚有一天,孩子要以火山喷发之势来报复那个“伪自己”。
02
吴谢宇的父亲去世后,谢天琴的大学同学和好友筹集了1.8万元慰问金,亲友们曾经3次将这笔慰问金给她,但都被她拒绝了。而吴谢宇却在后来找理由把慰问金要了过来,弑母后又以母亲的名义向亲友借款144万元。由此看来他对金钱的渴望并非如母亲表现的那样“抗拒”,甚至和母亲的态度完全相反。
他事发后逃到重庆,在多个酒吧串场当男模。这样的选择,与他的完美人设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
荣格认为,父母度过的一生,一般都会以替代的形式转到孩子身上,也就是说,孩子未来的发展为的是弥补父母生命中无法实现的一切。由此,才会有道德观念过于强烈的父母却养出“不道德”的孩子。
03
网上的信息提到:上大学后,吴谢宇几乎每晚都会和母亲通电话,汇报自己的情况;吴谢宇打算留学,母亲准备出国陪读。
每天与母亲的例行通话,是他自愿的,还是母亲的要求?
母亲陪读,是孩子期望母亲的陪伴?还是母亲放心不下远行的儿子?
是他想要逃脱母亲的控制,却只能“别无选择”通过最残忍的手段让母亲消失,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我们都在等待谜底的揭晓,但愿这个谜局能让我们更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