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有数千年历史,它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基础,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应用中医药、针灸等手段以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当今中医药健康文化的普及度越来越高,中医药在群众日常健康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医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不断深入研究,不断追寻未知世界之谜,也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中医和西医诊治的对象都是人体,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多不同:理论、方法、适应证、效果常常不同。所以,关于中医和西医的特点、优劣和适应病症等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大家莫衷一是。
众所周知,细胞是人体最基本的功能单元,细胞构成组织(如肌肉组织和皮肤组织)或器官(如肝脏和肺)。人体就是40-60万亿细胞的集合体,了解了细胞,就知道了人体。我们从细胞的角度谈谈中西医的不同。
为什么谈起这个话题?缘于最近《中医临床杂志》发表了符仲华等人撰写的一篇文章:《气血新论》。该文主要观点如下:
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不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生理、病机阐述,还是中医诊断学说中的辨证论治,抑或是应用中药、针灸,无不以中医“气血”理论为基础。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医治疗、保健的目的就是改善人体“气血”状态。
“气”具有“动态”和“无形”两个特征,现代医学只有肌肉组织可以满足这两个特征,因此认为“气”约等于现代医学的肌肉,“血”相当于血液和“血循环”。也就是说,气血分别约等于现代医学中的肌肉和血液,“气”和“血”的关系就相当于肌肉和血液之间的关系。中医的作用靶组织主要是肌肉和血液,气血是中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阴阳、五行、津液、经络等理论都是围绕气血展开的。
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机体供应足够的高质量血液,血液的运行需要肌肉(含心肌、骨骼肌、平滑肌)的正常活动才能进行。因此,中医治疗主要是通过影响到肌肉的生理活动,促进血循环的正常运行。
细胞需要氧气和各种电解质、能量等物质以满足细胞代谢功能,如果把一个细胞类比于人体的话,就是细胞也需要呼吸,需要吃喝拉撒。细胞都是生活在机体内环境中,内环境包括组织液和组织间隙以及由毛细血管、神经末梢、肥大细胞构成的复合体。这些结构在细胞功能活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但一直没有得到现代医学的重视。
而传统中医认为,局部经络不通、气血瘀滞,就会导致机体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疾病。中医学中传统内服中药和各种针灸等外治法等方法,应该是改善了器官、组织、细胞外组织液的微循环状态,即解决了细胞呼吸和吃喝拉撒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医关心气血,治疗上注重行气活血,多用调和(调和阴阳、调和营卫、调和气血)之法。
那么西医关注的是什么呢?西医主要关注的是外来微生物的入侵和组织遭到破坏或变形,对症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杀灭外来微生物,或用手术刀终结遭到的破坏和变形。
由上可见,中西医着眼点很不一样。了解了“气血新论”的内涵之后,不管是对于临床医生还是非医学人员,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非医学人员维护自己的健康,意义更大。
“气血新论”告诉我们,“气”约等于肌肉,“血”相当于血液和“血循环”。为了使得“气血流通,百病不生”,我们就必须关注肌肉和血液,关注肌肉状态和血循环。
肌肉系统分布于全身各系统,比如运动系统的骨骼肌,消化系统的胃肠平滑肌,呼吸系统的呼吸机及气管平滑肌。要想健康延年,我们就必须让全身各部分肌肉张弛有度。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积极锻炼,不要让肌肉颓废,建议多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不过度、频繁使用肌肉,如不宜久坐久站久卧;饮食当有节,勿过饱过饥;保持乐观情绪,多歌唱,多笑语,保持呼吸肌健康;养成规律作息。
而为了保持良好的血循环,我们除了保持肌肉的健康外,还要:注意保暖;夏季不要贪食生冷;不要长时间在空调、电扇的环境中,睡眠时尤其要注意;不要长时间不出汗,时不时出汗对促进血液代谢事半功倍。
虽然这些建议大多熟知,但基于“气血新论”来讨论这些问题,会带给医生及老百姓,更深刻的理解其生理学,及思考中医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