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期间,报名了新网师课程,早上在群里看到这样一条信息:
教务孙老师告我,河北邯郸一位刚刚入学的老师要求退出。这位老师的理由啼笑皆非:“之前是校长要求学的,现在校长调走了,不用学了。”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老师有这样“被动学习”的心态。对于这种情况,我的态度向来是不必劝说,顺其自然。都是成年人了,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不要尝试用语言改变别人,不要给人讲道理,自讨苦吃。有句话说,让人清醒的是南墙,而不是道理。人的明白是被“痛”明白的,而不是“叫”明白的。
【郝晓东】
接着,在中午在教育行走的群里又收到这样一条信息:
因为教育行走,开学后在学校工作中任劳任怨,听到同事抱怨总是报之以微笑。因为我曾触摸过教育的高度,我曾看过惠州那片青灰色的大海,我还看过河对面的香港,还有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驻留心底。[调皮]
两位老师,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样态,冲击力极强。
《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这本书中有一节的题目是《观课议课:让我们“同在共行”》我把它改了一下,作为今天的标题。
时间:20230831
内容:《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21~24页,观课议课:让我们“同在共行”。
摘抄:
“同在”是一个客观事实,是一种彼此间的处境,认同是一种立场选择;“共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成长和进步、变革与发展的价值追求。
“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在一起。
佐藤学强调,所有教师都应该开放教室:“只要有一位教师封闭着教室的大门,那么想从内部进行学校改革,就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依靠管理措施和制度,让所有教室打开教室的门,但打开教师的“心门”却十分困难。
“在”:“身在”“心在”“思在”
“身在”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一个经常看到毛毛细雨的小孩和一个只见过热带倾盆大雨的小孩,对于同一个雨字的意义会有不同的理解。”没有亲自在课堂上观察过,感受过,体验过,你就很难真正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就不能正确地对实践中的教师建言献策。
“心在”
心在是指要对课堂用心用情,所谓“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你要去感受、去体悟。
“思在”
就是要动脑思考,你要去观察、去研究,因为人因思而变。
“共”:我们一起肩并肩前行
“共”的行进姿态是指我不认为自己已经走在你的前面,能够指点你,但我也没落在你的后面仰望你,我们一起肩并肩前行。
“行”:以发展进步为目的追求
一方面,观课议课的参与者要变批评者为建设者,建设性地参与、推动课堂变革;另一方面,教师发展优先,“行”追求所有参与者不断的、持续的专业进步。
参与者首先要关注和实现自身的发展,有了自身的发展作为基础,才能影响和带动同伴的发展。
“同在共行”意味着设身处地理解对方,对对方的处境、立场、心情感同身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内容:《从学科知识到思维素养》的第二章:学生思维发展阶段与特点,49~55页。
思维导图如下:
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训练学生思维,应该是学校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指出:“教育不能复制学生毕业后所需的经验,它应当使学生致力于培养思维的正确性,作为达到实际的智慧及理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
教育学家郅廷瑾也强调:“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造者。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和整个教学过程逐步培养起来的,即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是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思维教学的三个前提假设:
一、素养的核心是思维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使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品格、能力和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而这些都离不开思维,所以教会学生思维是教育的使命。杜威在其名著《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写道:“智育的全部和唯一目的就是要养成细心、警觉和透彻的思维习惯。”
二、学习的本质是思维。
我们课堂上所有的活动,比如数学中的运算,语文中的听说读写,物理化学中的实验活动。他们的本质都是思维。我们要把课堂上的活动提炼成思维活动。怎样的一堂课才是比较新的思维活动呢?有学习活动、师生互动,实验操作、合作活动、行为动作等等。(这里作者表述的可以再清晰一点。)
三、教学的价值是思维
教学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
教学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知识是思维之本,思维是知识之魂,在某一个层次上谁也离不开谁,在另一个层次上有各行其道。教学的重要意义或价值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得到发展,教学就是教学生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