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纠结通常是大脑的物质基础决定的;不逃避不抗拒、觉察纠结、带着某种纠结心坚持选择积极行动,就会最终一点点超越纠结,迎来开阔壮美人生。
周六早起加班,一坐到办公桌前就感觉沉不住气,心思在努力工作与出门放松之间来回摇摆纠结。就像周五早上上班一样,一到班上明明计划好必须完成某项重要工作,但内心那股想要逃避的心思也很强烈,我就一直在抓紧时间工作和消极懈怠之间来回摇摆。我感觉自己完了,肯定又要懈怠荒废一天了。接下来我诱导自己先干5分钟工作,再选择懈怠也不迟;没想到干了几分钟之后,干劲起来了,一口气反而把工作干完了。干完工作之后那种内心的松快感与成就感,简直太舒服了。
这几天一直在下连阴雨,昨晚下班时天空还在下小雨。我坐公交车一到体育场就不想跑步锻炼,而是想着给自己找理由去大吃大喝一顿,反正下雨了一天不跑步也没事。但最终我还是鼓起勇气打着伞在雨中跑步,没跑几圈雨就停了,好像老天爷在照顾我一样。我像往常一样一口气跑满1小时,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回家了。
晚上到家没轻松一会儿又开始纠结。我想着彻底放松一晚上,明天休息一天干脆不去加班了,还是应该早睡早起第二天去加班,因为领导交代工作必须在周一之前发给他。按说应该最轻松的周五晚上,而我内心却一直在纠结来纠结去,最终机缘巧合克服了纠结心理、选择早早上床休息,今天早起到办公室加班,我感觉算是战胜了自己吧。
我觉得昨天一整天的经历,就代表了我很多时候都会有的一种典型内心状态,那就是一直在两种甚至多种矛盾念头中纠结前行。我也想做一个意志力强大、内心坚定之人,雷厉风行、乘风破浪、想啥干啥,不用犹豫纠结。想要认真工作,就一门心思认真工作;想要读书写作,就专心致志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写作;想坚持每天下班跑步,就风雨无阻每天跑步锻炼,但我真的做不到。我感觉多数时候,都有好几种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想法在我脑子里冲突、纠结,让我一直在犹豫、挣扎。有时我会屈从某些念头,选择享乐放纵之类,有时我又会挣扎奋起、努力奋斗。
享誉全球的著名脑科学家大卫·伊格曼在《隐藏的自我》一书中指出,人的大脑其实类似一个民主政体,而不是独裁机构,上千亿神经元组成复杂无比的神经网络及无数的神经通路,是我们平常成千上万种想法、情绪、思想观念等产生的大脑物质基础。
当你平时习惯于在某种思维模式、观念及情绪冲动下采取行动时,你就在无形中不断强化大脑中产生相应情绪、想法及观念的神经通路连接。而当你感觉有两种或多种完全不同的想法在脑子里纠结、冲突时,那是因为你脑中相应的两种神经通路在相互竞争、都想要扩展自己的“神经地盘”;你最终在实际生活中选择实践哪种想法观念,也就相应加强了大脑中所对应的神经通路;长此以往,下次你再选择同样情绪观念的概率就会更大,从而形成所谓的“习惯”。
从以上脑科学的知识理论来看,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肯定要慎重对待自己的各种想法、观念、情绪等,要对它们保持清醒觉察及足够的心理距离,不能被它们无意识绑架;而要记得你时刻都是自我想法、情绪及思想观念的主人。
当然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太难了。下次当你再无意识地认同、或陷溺于某种消极情绪、想法观念时,希望你能够有足够心力觉察自己、提醒自己其实你还有别的选择,比如超脱于某种情绪、想法及观念纠结之上,不被它们绑缚,而做出符合你内心正向价值观的积极主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