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人,要说父母从小一直陪在身边的,有,但这样的例子很少。要不就是家里有爷爷奶奶,要不就是寄居在亲戚家,或多或少,多体会过“留守”的滋味。
我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母都出去了的,那时候妹妹才上三年级。爷爷奶奶过世得早,爸妈还没结婚的时候他们就不在了,所以我和妹妹是这家住一年,那家住一年。后来大点了,就哪家都不去了,住自己家里。那会儿都住校,一个月也就回一次,虽然每次回来光卫生就得收拾大半天,但是在自己家里,还是觉得比较自在。那会儿屋门外还没铺水泥,因为缺人打理,每年的这个季节,屋外的野草都没过膝盖,每次回家进门的路都没有。
那时候的我,不知道什么叫思念。
每年腊月,父母都会回家过年,也就那段时间,家里人才能聚在一起。家就像是个临时酒店,等来年开学了,我和妹妹就走了,陆续的,爸妈也收拾行李出门了。而我仅有的不适就是刚开学去学校的那会儿,不舍与依恋,不过也仅仅那么几天。随着教学课程的正常开启,所有的一切都淡了开来。
平时见面,总是有长辈问想不想父母,我说我没有感觉,确实是没有感觉, 这么多年的时光,已经习惯了把自己蜷缩起来,习惯了用自己厚厚的壳面对遇到的一切。所以至今,我和妹妹的性格中都带着极重的自负味道,因为我们很早就适应了没有依靠,只能靠自己。
可是至今,我都没有抱怨过他们。没有人喜欢骨肉分离,时代的急剧变迁,产业的不均衡发展让人不得不随着社会的大环境走。要生活,这就是代价。两双普普通通的手要撑起两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这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后来大学毕业了,工作了,天南海北,我依然没有体会到思念是一种什么滋味。
再后来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心里开始有了牵挂,发现自己并非是感情冷漠,原来自己也有一个柔软的内心。只是因为裹得太紧,一直都没被触摸到。
在家待得久了,就把娘俩接到工作的地方住了下来。虽然工作特别忙,平时都没有时间照顾他们,但是每次回家,都能看到他们,听他们吵,听他们闹,再累都不觉得。前段时间家里有事,适逢小孩周岁将近,不得已将他们带回了家。重新回到居住的地方,一点进去的意愿都没有。小宝的玩具还是东一个西一个的散落着,厨房里面还挂着没吃完的面条和半袋家里寄来的虾米。还是那间屋子,但已没有了生气。
原来思念是这样一种味道,她浸透你的神经,游走在身体的每一根血管,无法触摸,却又无法解脱。如果我没有体会过,我自是没有这种体会的。于我,是最近才体会到,对于父母,他们又是何时释怀的呢。我想,或许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存在吧,释怀,不过是对自己的安慰,程度的深浅罢了。
一个生命的诞生,教会了我许多的事。在做父亲这条路上,我也是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