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壹
知乎上经常有一些热门提问出现:人为什么不快乐?活着不开心怎么办?生活很痛苦怎么办?如何才能真正快乐?
“世界怎么了?我不知道”,这是小说《牛蛙》的结束语。
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便利,但很多人却还是不快乐,甚至去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人越来越多。
古圣先贤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古代,但却能够本自具足,生活怡然自得,为什么呢?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本来众生都是佛,但有了分离心,有了贪痴嗔,便不再是佛了。
从现在一场短短几个小时的同学聚会便能看出分离心给人带来的痛苦?
临近年关,人们总喜欢在新年前后组织一场同学聚会。
张罗着同学聚会的,其一确实是怀念青葱岁月的深厚感情,其二是感觉自己混出了一点成绩,自我感觉还不错。
但大部分同学聚会上不再是回忆和重温学生时代的温情岁月,拉近彼此的距离。
有一个调查显示,参加同学聚会,八成回来之后都一脸尴尬,表示:很后悔!
想象中的同学聚会变成了,炫富,吹牛......
男人比事业,比女人,女人比脸蛋,比孩子。
哈佛有位教授告诫过自己的学生:如果几年之后你接到母校的邀请,要求你回校参加五年一次的同学聚会,那是件危险的事,你不要去。
一场聚会,可能会让你以某个同学为标准,引发对自己成功和幸福的怀疑和焦虑感,也可能让你心生一股沾沾自喜与高人一等。
曾经毕业时都是纯真翩翩少年,步入社会大染缸之后,再回头,发现已经物是人非。
《菜根谭》里写到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物,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天地下的万物,人世间的各种情感,世界上的各种事务,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各有不同,用超脱的眼光却看,却都是一样的。那又为什么去区分他们,为什么要做评判取舍呢?
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世人知道美的存在是因为丑的存在,知道善的存在是因为不善的存在。
一棵树,一株草,是客观存在的,一块木头我们不能称它为石头,这是事实。
但我们对一件客观事实陷入了判断,就进入了分离心,便有了美丑,善恶。
于是便有了这朵花比那朵花好看,这个女子比另外一个女子漂亮。
心里一旦有了是非判断,便产生了它的对立面,产生了比较,便产生了高低,好坏,成败。
六祖慧能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世界本来空无一物,没有好坏对错,心无挂碍,哪里来的尘埃呢?
心有挂碍、有尘埃,是因为被世界万物产生了分离之心,对表象有所执着。因此人产生烦恼,无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
古圣先贤早就意识到了分离之心的危害,但几千年过去了,世人仍然还在为其所害。
贰
人们自古喜欢分离的感觉,所以喜欢比较自己和别人的差距,这和人们特别喜欢给所有事情排个名次一样。
千年王朝更替,唐朝以胖为美,今日以瘦为美。不同的价值观体系之下,美丑的标准竟然也是不一样的。
那一个人美与丑有标准可统一吗?
我们生活在世上,对大大小小的事情做出自己的评价,判断,决定。
但真正做出这些决定的也许并不是自己。
它来自外界给你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属于父母,父母的父母,属于你的朋友和社会。它们形成了我们的生活结构。
我们被外界各种声音裹挟着,大脑里充斥着被灌输着外界的是非成功观念,但唯独很难听见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
戈尔泰说过
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想就透明了;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为什么很多人活的特别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钱了,成功了,比别人强了才能获得心里的满足,于是拼命的去追求。
但是平凡的时候渴望成功,成功之后又极其害怕失去,终日活在恐惧之中,这样如何快乐起来呢?
问别人什么时候最快乐,大部分人都会回答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只有摆脱外界给你分离,倾听自己的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发现真实的自己,才能获取到真正的内心安宁。
叁
电影《怦然心动》里说:这世上,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中庸》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贫患,行乎贫患。
富贵就行富贵的道,贫贱就行贫贱的道......
在《今生只活得情深二字》中,梁实秋先生写到: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近代大哲弘一法师李叔同,含着金勺子出生,家财万贯,锦衣玉食,一代风流才子却在盛年剃度出家,遁入空门,过上了一箪食一瓢饮一豆羹的贫苦生活。
有一天,老友夏丏尊教授前去拜访他。与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几乎无法下咽。
夏丏尊忍不住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大师微微一笑说:“咸有咸的味道呀。”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转身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夏丏尊又问:“不放茶叶吗?怎么喝平淡的白开水?”
弘一大师淡然笑到:“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呀。”
没有了分离心,便会发现事物本来的美好,没有了分离心,粗茶淡饭自有它的美妙,没有了分离心,草屋陋室也能安然卧榻。
肆
看到过知名作家雪小禅的一句话: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杯浅茶......把生活活成自己的生活样。
想起遇到过的一些白发皑皑的老者,早早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长者,对任何人都一副和煦的笑容,对任何事情都能淡然处之,似乎早已勘破生死。
经历了各样的事情,才发现自己曾经的分离,原来比较的心是那么没有意义,放下了,心才真正获得了宁静。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每个人都本自具足,放下那颗分离心。
重新观察自己,发现当下的美好,便能更早的体会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品读古圣先贤,一窥内圣外王之道
您有什么想法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