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近二十年,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再一次入选高中语文课本。近知天命之年再读这些熟悉的文字如一壶窖藏百年老酒一样醇香而绵长,似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一样推心置腹了无芥蒂,好文章是禁得起岁月的淘洗的。
那年二十七八岁,正是人生最美丽的时刻,在高中课本上,在讲台上遇到了史铁生和《我与地坛》便认准了,爱的一发而不可收拾。县教研室主任尊敬的王哲甫老师下到基层学校随机来听课,碰巧我上的就是《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我与母亲”,我带领学生走进文章,走进地坛,走进母亲去感受那毫不张扬博大的母爱。初为人母的我被文章陶醉感动的语调低沉,声音哽咽。课后王老师鼓励到:不错,能带领学生进入情景,进入角色,和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现在想想我终究是辜负了王老师的期望,二十年过去了,教学上并无长进还是庸师一个。但从那以后我被史铁生苍凉而富有哲思的文笔深深的俘虏。《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病隙碎笔》等,便开始买史铁生的书,一本接一本,读了又读。开始是纸质文字,后来有手机了是声音,每夜入睡前在耳边响起,一边又一边,那些声音和文字落入耳根,直抵心房,慢慢的潜滋暗长,生根发芽,像深谷幽兰,馨香四溢,随着落入心房的文字,我跟着作者时而忧虑时而欢喜,时而长喟时而释然。在自己爱的深沉之后,在《我与地坛》从高中课本中被删除后,我便迫不及待的把他和它推荐给我带的每届的学生,给他们讲那个自谑为“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和他的故事。那个可自由安排的课堂,那个安静的晚自习,我引领着学生和史铁生一起去思考关于生死 ,关于亲情,关于价值和意义,关于命运,关于无常,关于和解等问题。《我与地坛》在我看来是涉世未深的学生成长路上的必修课,是苍凉焦灼的成人午夜的一首催眠的安魂曲,也是芸芸众生对命运的叩问对生死的了悟……
翻看那本发黄的摘抄本,里边是满满的青春的印迹,当年摘抄的铁生的经典语句,字迹依然清晰。从旧书废报纸上剪辑,粘贴的有关史铁生的文章,如史铁生写的羡慕短跑之王刘易斯的《我的梦想》,如张海迪写给史铁生的信《轮椅间的心灵对话》,如陈村写的悼念铁生的文章《回想铁生》……在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我用手抄笔录,剪辑粘贴,以自己的方式追逐着这位“轮椅上的斗士”,“轮椅上的哲人”这位闪耀着哲思的熠熠生辉的星。在铁哥刚去世的那些日子里,我读着他写的和写他的文章,为他默默的送行。
2016年和朋友带着孩子去北京,在参观完了颐和园,圆明园,天坛,清华北大后,循着铁生的足迹,去那片生死涅槃之地走走。虽然我记得铁生曾说过“我已不在地坛 ,地坛在我”,仍执意要去拜谒地坛,祭奠我心中的英魂。
2020年学生新婚大喜,应邀参加婚庆,回家后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日志有这样一段“……和孩子们回忆起当年学习情况,让我感动的是当年晚自习推荐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朗读,大家竟然都记得,还一致表示至今手机里都存着呢。那个略显矜持的有诗人气质男孩动情的说:十年了《我与地坛》夜夜伴我入眠,就老师当年播放的那个,就这个版本,这个声音,现在网上找不见,所以每次换手机就将朗读文件复制到新手机上。八年换了好几部手机,可这个朗读文件一直传递保留了下来。是呀,变的是流年,不变的是情怀。说着学生打开手机播放起来,多么熟悉的旋律,我眼睛竟有些湿润了……谢谢你们,亲爱的孩子们,很高兴你们的世界我曾来过,很欣慰能为你们的成长留下些印痕。2012届这一班学生记得我推荐的《我与地坛》,2016届那一班学生记得我挂在嘴边的名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也曾默默地影响过他们,足矣足矣……席间未光临婚宴的学生发来视频通话,频频问候,声声祝福。昔日淘气的,调皮的,沉稳的,好学的,如今为事业为婚姻,为美好未来,正奋力打拼有的亦可独挡一面了。”致敬青春,致敬光辉岁月,致敬那些年我带领学生一起追过的铁哥……
70后,80后……00后凡追过铁哥的,我敢说都曾被他苍凉,通达而富有哲思的文章治愈过。在无数个白天后的黑夜铁生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成了多少在暗夜迷茫痛苦甚至绝望的泥潭中苦苦挣扎的人的救命稻草。不管命运给你开的是一张无字的药方,还是把你摁在地上往死里捶,只要你去读铁生的文章,他给你的是一个平衡自我的支点 ,是一符护佑周全的平安符,是一副刀枪不入的铠甲,是一块天赐的免死金牌,是和解也是抗争,是叩问更是了悟……
致敬青春,致敬光辉岁月,致敬那些年曾追过的“铁哥”。
(后记:上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恰是周六下午最后一节课,学生也沉浸其中,感慨文章写的真实感人,文笔真好。看着归心似箭的学生,我趁势让他们把史铁生和他母亲的故事回家讲给自己的妈妈听。顺便回家在网上读完或听完《我与地坛》的其余5章。周一上课问学生,其余章节读了没,学生默不作声。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篇经典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在我这届学生那里终究是败给了网络游戏,娱乐抖音,网络小说,花边新闻……当然要真正读懂地坛,读懂母亲,读懂命运 ,读懂生死,或许要让孩子等到五年,十年,十五年以后了。甚至得用一生去读。但愿孩子们能早一些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