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七天假,读完了《金石别卷--莲花庵写铜艺术编年》一书。作者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杜鹏飞教授。
杜教授是我们刻铜文房收藏群里的学术大咖,他本人还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典型的文理双修的实践派资深玩家。
《金石别卷--莲花庵写铜艺术编年》在我们刻铜艺术爱好者的眼里,可读性很强。且就姚茫父这位晚清民国北京画坛领袖之一而言,本书的资料性比之前同是杜教授著述出版的《艺苑重光:姚茫父编年事辑》,又有了新的高度。
一)书介
全书大体分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由姚茫父孙辈 姚遂教授写的序,从家人视角叙述了姚茫父的人生成就,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的成就。姚遂教授目前为中央财大副校长,其成就也侧面印证姚华先生教育理念惠及到了子孙后代。
第二部分是杜教授个人很满意的一个逾万字的长引,在这段文字中。杜教授旁征博引,为广大刻铜艺术爱好者厘清了几个长期比较模糊的概念:
1)刻铜文房的辨析,“写铜”还是“画铜”?“刻铜”还是“铜刻”,最终,杜教授结合《大辞海》和民国《旧都文物略》的叙述,在书中统一采用“刻铜”一词;
2)关于亲笔画稿,杜教授强调,在本书探讨莲花庵写铜,所选作品,无论实物或拓片所据之实物,皆指由姚茫父先生亲自在铜制文房器具上进行写画,再经张樾丞、张寿臣、姚锡久等铜师以刀刻出,所共同创作完成的刻铜文房。也就是严格意义上的“亲笔画稿”刻铜文房。
此外,作者根据书画家参与刻铜文房创作的方式和参与程度,建议将刻铜文房从高到低分7个等级:一级甲等、一级乙等等等(限于篇幅,不赘述),这为规范指导民国刻铜文房收藏,起到了很有意义的参考作用。
3)杜教授结合“源远流长的刻铜与文房”历史,同时也结合传统金石学发展的脉络,推导出璀璨一时的晚清民国刻铜文房,属于传统金石学发展的一部分。
姚茫父,毋庸置疑是近代刻铜艺术第一人。杜教授在文中重点分析了姚茫父介入写铜时间以及历史动机,资料详实,令人信服。
第三部分是我个人非常享受的部分,也是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分。即莲花庵写铜艺术编年:
从民国元年到民国十八年。
书中收录了姚茫父铜刻艺术作品原物照片、拓片等约300件左右,件件精彩。甚至很多拓片是属于首次公开发表,真是大饱眼福。
这300多件作品,大多都落有具体年款,比如丙辰年,丁巳年,这两个统计下来姚茫父存世作品最多的年份,比较要代表性。盖姚茫父当时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讲学,不吝把自己的写铜艺术作品,作为奖品,分批次赠予优秀的学生的。
并且由于姚茫父是著名的书画家、诗人、词曲家、经史学家、文学家及艺术教育家。他在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写铜艺术作品所涉猎的题材也非常广博精彩。 金石文字、小品山水、古造像,甚至于古埃及文字等题材,无所不包。同时他独创的颖拓技术拓展到铜刻上,又增加了刻铜独特魅力。
二)成书方法分析
据杜教授介绍,这本书是他2020年以来,拜特殊禁足期所赐,得出一些空余时间来写成。属于繁忙的清华教学任务之外的插柳之作。但从我们刻铜艺术爱好者眼光来看,此书质量绝对是已经出版的同类书籍中的佼佼者。
全书读完第一遍,我合上书页,扪心自问,如果让我来写一本同类题材的书,杜教授教会了我些什么?试着总结一下:
1)对于收藏类的书籍,藏品资料始终是第一位的。杜教授书中300多幅藏品图片,哪怕一个字不写,单独集结出版,也是很好的画集!所以,平时注意收集藏品图片,非常重要,积少成多,量变到质变!
2)由于刻铜文房藏品,大多有刻赠款,这些赠款包括年款、姓名款以及历史事件、历史机构等等内容。其本身就有很好的史料价值,可以做延伸解读。
杜教授此书中,把茫父作品中的赠款做了非常细致的考证,等于为后人还原了姚茫父民国时期的朋友圈,从中可以一窥民国北京画坛的一些人际交往的趣事。
3)按照具体的作品编年来将姚茫父铜刻作品归类,还有利于分析茫父艺术风格的变化,杜教授本身就是资深书法爱好者,通过他的解读,让刻铜文房艺术爱好者对姚华作品的艺术性认知,得到了提升。
假如自己斗胆来写另外一位,同样为刻铜文房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同为民国画坛领袖的陈师曾,他的刻铜作品编年。应该如何来编写呢?
1)收集足够多的陈师曾的刻铜作品图片(实物或者拓片资料);2)做各种落款的考证;
3)提炼资料,总结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