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之前,我常常想:得多爱一个男人,我才会嫁给他,把他爸妈当作我爸妈,把他的家人当作是我的家人?感觉好难好难,难到我都无法想象。
后来遇到龙先生,从一开始的拒绝到后来的接受,再到最后的深爱,以致于最后嫁给他,感觉这一路走来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根本就没有想过难不难的问题。通过简单的仪式,我就改口叫他爸妈为爸妈了,虽然一开始有点别扭,但是完全没有以前想象得那么难。
以前听别人叫,总觉得难以想象,爸妈是生我养我的人,是我在这世界上最亲最亲的人,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而他爸妈跟我的成长并没有半毛钱关系,也同样叫爸妈,怎么叫得出口呢?谁成想,当初觉得那么不可思议的我现在也能叫得那么顺口。
一切的转换之所以会如此顺理成章,全因为一个字——爱,是爱让我们把彼此的爸妈当自己的爸妈,把彼此的家人当自己的家人。他们都没有参与我的过去,但参与了他的成长,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相遇相爱,我们对彼此的父母及家人都怀有一份感恩与尊重。当初我完全没有感受到当初的困惑就轻易走到了那一步,只能说明我是真爱他。
只是,婚后两年我又重新感受到了那种困惑,特别是过年的时候,会想起很多很多以前在娘家的事情,甚至想到了男女不平等、父系社会弊端等问题。
这是我第二次在先生老家过年,跟去年一样,正月初一是最无聊的一天,今年有舞狮还好一点,但是舞狮过后,又是一阵百无聊赖。几个妇女坐在门前空地上聊聊天,因为平时很少回来,跟她们不太熟,我也就插不上什么话,只能自己找乐。
先生也没什么事,去年还会开车带我出去转转,今年我也没喊出去,他也没表示,倒是念叨了两天,说初一给大家拍全家福,但是也没行动,说陪我出去照相也只是说说而已。
今天阳光灿烂,其实很适合出去照相,只是睡午觉时被吵醒了,起来头昏脑胀,没什么精神就没出去,关键是找不到人一起,这时候一个人跑出去有点怪怪的感觉。
起来洗把脸,发现家人正开始准备晚餐,就更不好得出去了。过年,“吃”是一大主题,一般没两三个小时整不出来一桌菜,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家庭。只是家里干活的人比较多,我帮了一下忙就没什么事了,只能继续我的无聊。
一个人爬上楼顶,搬一把椅子坐着玩手机。打开手机,看到娘家的热闹,心里一阵失落。曾经何时,我也是其中的一分子,现在只能旁观。
年前就听说,弟弟参加村里的篮球队,正月初一要跟隔壁村进行篮球比赛,当时姐姐开玩笑说说要去看,我给了她一句:“你真的要去?去了不给进门的!”然后谁都没有接话。
其实,这并不是开玩笑的,在我们这边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不给在娘家过的。好几个远嫁的好友,回来这边过年都要住两天酒店,等初二才能回去,哪怕年前好好住着,到那时候也要离开。还有,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去娘家祠堂烧香,更讲究一点的,进都不能进去。还有更不可取的是,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去祭祖,要祭只能祭男方家的。结个婚连自己的祖宗都不给认了,是不是好不可理喻?一句话,在我们这边,结了婚一切都以夫家为重。
今年过年,让我特别有负罪感的是,跟爸妈一起回的老家,但是我却没有回老家看一看,更别说是帮他们一点忙。刚回来的时候,先生说要直接回他老家,顺便在县城接上他爸他侄儿他们,我也就从了,回来先回“自己家”。后来也出去过三四趟县城,但是我终究还是没有回去生我养我的老家看看,连提出来回去看看这个机会都没有。
一切以男方家庭为主,其实我好反感这种说法,父母花了那么多精力把我抚养长大,还供书教学,等我成人成才了却无法像以前一样一起过大年。其实,我好想dan'kang,却又在默默忍受,所以我痛恨这种习俗的同时也痛恨自己。我之所以会有这种不平,主要还是因为我还没有要孩子,家族感还不是那么强烈,甚至都没有什么“家”的感觉。如果有孩子,我会觉得这是他的根,是他的永远的家,那就是我的家。最主要的是如果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就会像几个嫂子一样,一天到晚为孩子忙前忙后,根本没有时间去想这些东西。 2018,希望我会找到自己的价值,也为社会为家庭创造一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