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顿公寓、稀稀落落的冬雨、青黄各半的银杏。
长大后愈发难以说清张爱玲对我的意义。
十五岁第一次看《倾城之恋》(原题《传奇》的部分文章),无所事事的运动会上,坐在风口、伴着温暖欲睡的阳光,太压抑,读了三分之一就弃置一边。大概一年后吧,在心态崩溃动摇时再次翻开,太真实,怎么有人能用那样冷峻的眼光看清世间万象呢?有时也会因几个具体的字句流泪,但我没想到,那种苍凉会久久萦绕,甚至默默在我身上留下痕迹,开始变得冷、怀疑、小心翼翼。又或许这是属于我的成长?
在少年时总爱发些大梦,因为自己一点点的“才气”沾沾自喜,多少次把自己套在张爱玲身上,自以为能成为她,总是朝着东方说“出名要趁早!”。现在想想,对上海的执念也大多源于她的文字,我用想象构筑的那个上海,在备战中高考的日夜里点了一盏灯。也算是千辛万苦吧,终于来到上海,却发现这哪是我想象的样子,不禁有某种破灭感。大抵像橱窗中憧憬已久的玻璃娃娃突然碎了,早于你有权拥有她。
在大学有幸选修“张爱玲研究”课,才发现自己原来的认识是多么浅薄,我甚至谈不上懂她,对她的作品,也多是带着某种强说忧愁的少女情怀去看的……藏在华美文字下的那个她,冷峻决绝不幸得多。我只能说,她带来的矛盾和纠结一直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并渐渐渗入我的每一个细胞。张爱玲是外冷内热的,冷静卓绝如她,竟会比常人更彻底地溃败在爱情面前。也许因为她太渴望懂得和认可,在被夹逼的世界里孤独地骄傲着,一旦有个人尝试进入她的内心,她一下变得很脆弱,欢喜至于卑微,我觉得那样自愿委曲的她是很快乐的。我虽不懂,但这种理性和感性的矛盾确确实实长久留在我的身上。渴望冒险、浪漫、疯狂,但理智的声音总会劝退,活得拧巴,越来越犹豫、张惶、不知所措,到底应该去克服什么,又去追求什么?何时能给自己一次出走?多希望某个人某件事能给予一些勇气,就当做是说服自己的理由,让我能够感情用事……
不知道七十多年前的月亮,是否比今晚更圆。
十一月二十四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