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世界活着丨《生死学十四讲》读书笔记14

生死学的目的是使人透过较宽广的觉知,明白人的存在并不是只有自我的存在,还包括其他方式的存在。

一个是日常世界;一个是灵性世界。

人若不同时和在这两个世界里,就会很难受。一个世界照顾身体,一个世界照顾灵魂。灵与肉的和谐仰赖于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平衡。

灵性世界不因坐在佛堂或教堂,谈论着佛陀和上帝就能够获得,那是宗教世界而不是灵性世界。灵性世界简单讲就是不求回报,回归本心。人不要活的那么现实,那么OTB,否则人会活的很累。

累在哪里?在如今这个商业为主体的社会里。当展现自我、拼搏奋斗、出人头地、经济是一切的基础等等价值观成为主流的时候,人会出现如下人际关系的紧张,进而引发人际交往的问题。

比如说斤斤计较,有一个故事说,兄弟俩分家最后剩了一根扁担,便从中折断,一家一半;比如说现在的过节,充斥着商业气息,鼓励人们透过物质赎回伦理上的惭愧。过母亲节可能会让母亲很心酸,用送礼、上饭店吃饭的方式代替情感上的交流,这会让母亲觉得彼此之间的距离在拉大;比如说结了仇怨,可能会彼此互不见面,偶尔在街上走了顶头面,也要马上别过脸去。

不过,在现实中有一种想象是活着的人或者健康的人不能丢弃的,这种想象即本着目前的状态去设想未来,而且相信一定会实现。这在心理学上叫“正面错觉”,否则人无法安身立命。少了“正面错觉”的能力,人会比较悲观,虽然比较真实,但会患上忧郁症。《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面对上述人际关系的困境,人如果能开创出一个灵性空间,以大搏小,足以消解人世间的恩怨情仇。

那么人如何开创出一个灵性空间?一般来讲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主动;一种是被动。被动进入即人遭遇重大打击。主动进入方法如下:其一,短暂拨出时间从事某些无私领域的工作,例如捐赠衣物、当义工等等。透过不求回报的信念,破除互惠性的一般价值观;其二,短暂地从上述的实践中体会“平等、同体心、无关乎社会地位”等灵性经验其三,将这些短暂的经验视为自我的转化器,保持和灵性空间的接触。

由心智构成的日常世界和灵性世界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彼此依存的。生死学的目的是使人透过较宽广的觉知,明白人的存在并不是只有自我的存在,还包括其他方式的存在。心智的存在也仅仅是有限的意义域,而并不具有关照生命全体的知能,尤其在死亡的必然性底下,人类如何看穿自我心智庞大的遮幕,让我们得以直直透视到以死为生的存在方式,可以说是生死学最大的要求。

——END——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不安稳的心 关乎欲望的深田 大多人可能还没尝到 见底的忧伤 一些人 终将满目苍夷 梦里慌张的脚步 留不下任何声响 ...
    小小仲马阅读 213评论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