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睡到自然醒,感恩如此踏实安稳的好睡眠。忽然想到,人要是一直不困,一直精力充沛着,多么乏味。睡觉,原来不仅是身的需要,也是心的需要。睡觉也是一次次身心的休整,一切的小毛小病都可以在酣畅的睡眠中调整过来。睡觉也常常让人听到白天里不容易听到、不容易察觉的内心的声音。半梦半醒时分对人对事的所想,常常和白天有很大不同,从而进行一些反思和调整。
有了好睡眠,有了大块儿时间,于是去书架上拿出了尚未阅读的书籍,打算集中通读。抽出的是女作家迟子建的长篇《伪满洲国》。最早读她的作品是在《小说月报》上的短篇小说《亲亲土豆》,她细腻理性的文笔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后来又读了她多部短篇和中篇,都没有失望。
30多年的写作,迟子建用超过600万字的体量建立起一个美丽与苍凉并存的文学王国,这个王国别有一番风景,在她的笔下总能看到,北国满世界的大雪,冰冻或奔涌的河流,自由自在的鱼,生生不息的树,飞鸟与野兽,鲜花或云朵,也有风和清凛的月色。虽然人在烟火和红尘之中,但迟子建的笔下,大自然一直作为永恒的背景承载着一切,注视着一切,当然也抚慰着一切。最不容易的是不管现实和文学如何改变,她坚持用美好的、温情的眼光看待人、事、物、世界。感恩她的温情和满满的文学心。
迟子建自我评价说:《伪满洲国》这部编年体的长篇小说出版后,评论家们都说是“历史小说”,我却觉得,它只是涉及了特殊岁月的生活。
她笔下的“历史”仍然是日常的,没有大事件、大人物,有的只是开当铺的、当劳工的等等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把一个特殊年代的日常生活写足了”,这便是她理解的历史小说。她认为,真正能让人回味无穷的作品,其实是靠冷静的叙述、富有“质感”的生动的细节营造来实现的。她不喜欢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品,觉得和文学的本质背道而驰,文学的表达需要的是小提琴似的“如泣如诉”。
感恩周末好时光,边读小说边查阅历史资料以此对应来看,我贫乏的历史知识就是这样慢慢补起来的。感恩先生对书中相关问题提出的参考意见,他对地理历史的积累知识比较丰富,还有他专注认真的做事态度。
参加了一场高考指导会,深切感受到家长焦虑的心情,感恩学校周到的服务,提供了本子笔还有矿泉水,感恩老师专业的讲解。感恩遇见了多次电话交流而从未谋面的学生家长,也是女儿的好同学父亲。即便是高考结束,这位父亲也只是给了女儿三天时间放松,然后就开始了暑假实践生活,上午学习乐器,下午去咖啡馆打工。和这位父亲的严苛相比,我们对女儿太过宽容,平时也是最基本的要求,高考完就放出去大玩特玩起来。
感恩女儿整整在成都逛了十天,今晚平安回来。新剪的头发,活泼的短装无不透着青春的活力与朝气,言谈中流露出独到的见解和自信,似乎一下子又成熟长大许多。地摊烧烤和啤酒,就在家门口满足了女儿的要求,也算为她接风洗尘,同时感受市井生活,如此很好。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