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习惯可以在什么情况下快速养成?答案就是每天面对的环境和接触的人,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从牙牙学语便开始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小手总想抓住能摸到的一切东西,就是为了感受下真实的触感,味道和反应。
无论什么,一切都令小朋友忍不住去尝试,当小朋友逐渐熟悉了一切,例如母亲的气味和体温,别人再抱时,便会感到陌生和害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认生期”,小朋友会因为被突如其来的陌生感所吓到开始哭泣,渐渐开启了习惯的周期,当孩子再长大一些便开始模仿大人的动作言语甚至是不好的行为。
就像Ted视频里演讲者科林斯托克斯给三岁多的孩子看<星球大战>时,小朋友明显被迷住了,年龄虽小但是他从中接收到什么信息非常值得反思,毕竟很多习惯和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积沙成塔,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正确引导可能最后会演变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模样。而科林斯托克斯却希望孩子能在电影里学到的是公平、尊重和合作。
如果是其他的电影包含了有暴力内容或者其他因素,能确保小朋友接受的信息不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吗?
有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尤为印象深刻,当时我因为要拿点东西给邻居,刚好碰到她家小朋友和她奶奶在吃饭,事情经过大致就是奶奶要求孩子必须吃完碗里的饭才可以开电视,而小朋友发生了极大的抗议,甚至用大声嚷嚷加全身挥动手臂耍起小情绪。
小朋友奶奶看到这个情况就说了句都是被她妈给惯的,于是命令让小朋友把碗里剩下的饭全部吃光,想不到这时小女孩对她奶奶说了句“打死你”,一下子把我给惊呆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每次当小朋友闹情绪不听话的时候,邻居采取的方式是大吼大叫,一直说“打死她”。由此便可得知,小女孩对她奶奶说的那句话是如何由来了。
大人如果没有在从小就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以身作则要求自己成熟起来的话,那哪里来的自信要求孩子必须听话呢?毋庸置疑在孩子身心方面一定是有极大影响的,为什么说父母也需要成长呢?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父母的不成熟。例如很多父母经常打麻将或者说粗口,却逼着孩子读书讲文明,可想而知结果总是适得其反。
甚至还有父母当着孩子面也直言不讳的大吵大闹,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这些行为其实都在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的健康发展。
其实孩子有时候就是放大版的自己,如果想要孩子有所作为,那父母首先要成熟起来,以身作则用爱影响孩子。
所谓3岁定80,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人类的大脑是唯一一个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岁前。三岁前,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这三年里,大脑会建立700-1000个神经连接,但是让大脑建立这些连接的是什么呢?其实是语言。
谁的语言?孩子父母的语言。很多人以为三岁前的小孩什么都不懂,所以随便在他们面前说什么都可以,然而这种观念已被证明不正确。
你说的每个词语,都在塑造你孩子的大脑
一个延续多年的研究也发现,到四岁前,贫穷家庭的孩子听见的单词总数比富裕家庭孩子少3千万,而且他们听见的单词大部分都是负面的、否定的、简单粗俗。
一些父母很容易采用一些简单的命令性短句,比如:
不许哭!不要碰!坐好!
现在快节奏的生活给父母带来更多的焦虑和负面情绪,他们也很难有心情耐心的给孩子“讲话”。
再过两三年,这些小孩的接受新语言和复杂信息的能力明显会慢和少很多,即使在日后有培养或者是刻意性去练习,但是潜移默化般一些习惯还是在悄悄定型扎根。
我们可以在孩子面前说一些正能量的词语,可以关于数字、自律、同理心、毅力等带有阳光积极向上的意愿从而影响孩子,多陪同孩子鼓励孩子也是一种增加沟通的极佳方式。
从小重视孩子的教育,便是关注到孩子的未来。
关注孩子的健康,从以身作则做起,从培养孩子的正确认知开始。
今日事:
1.《从零开始写作》书评
第一次写干货类的书评,有别与读后感或心理学类的,停花费时间的,因为必须对书中知识有所了解才能有语言去丰盈,这类型对自己也是一种磨炼,多尝试多试错。
2.每日字词练习
感觉练习强度对自己来说再逐步变大,个别部分词语虽然知道,还是容易犯错,需要多精读几遍,平时多练练舌头,总感觉r音舌头都打结了。
3.Ted观看输出
每天一个Ted,给我带来不少感悟,听多是不是英语会变好?xixi
4.头条发布
坚持每日金句分享,还有明白平台的受众的调性是怎样的,很多事情便有迹可循了。
今日反思:
逻辑、语病、越是常见的问题越是容易犯,多听多看多改。
小仕金句:
多做对自己有意义的行动,多输送对别人有价值的思想、不论赋能者还是被赋能,都是一件及其值得感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