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着孩子出去玩,各种乐园都是人满为患。平时大家都忙工作,周末大家都忙娱乐,反正都是各种忙碌。
忙里偷闲的自己胡思乱想,看看周围的人各种忙碌,行色匆匆,各种着急上火,想想这也不是他们想要的目的啊,这所有的一切,也不过是行为的表象。
即便是忙碌,也会发现不同的人忙的效率却是不同,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做的快,有的人却做的慢。我们通常把其中的原因归结为:
情商和智商的差异。
但这真如此吗?
原来自己也认同这个观点,但如今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核心不全是各种商的差异,甚至更核心的也不是这些,前几天思考,已经给出了我个人的理解:
思考是行动效率低杠杆,效率的差异还是来自思考。
思考为什么就能提升效率呢?
因为思考的目的就是学会追问,而追问的核心就是让自己找到所有忙碌的原点,而不是学习别人的表象,这才是忙碌的本质区别。我们常说选择比勤奋重要,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学会选择寻找做事情的原点。
无论如何,这个世界绕不开的是:
基于生存的资源价值交换。
而价值交换核心就是解决彼此刚需问题的能力。
这便是选择的价值所在,不是在表相里平行选择,而是基于表象去做更深层次的追问,找到那个真正接近生存价值交换的刚需。只有这个确定了,接下来的情商,智商才会有用武之地。这也就是常说的:
先做正确的事,然后才是正确的做事。
茫茫人群中,都很辛苦,都很忙碌,效率的差异就是交换价值获得的生存资源的差异,有的人做事情勤务思考,用需求解决问题的目的指导自己行动。他们很明白自己的忙碌不是目的,目的是价值交换,让自己更高效的获取生存资源是核心,所有行为都基于这个setup展开。
而那些不思考,总是寄希望通过过程的勤奋就可以改变一生的人,却是很难,除非恰好惯性做的事情就是大趋势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正确的事情。否则很难通过勤劳对自己的生存质量有大的改变。
毕竟这个世界没有人对我们的忙碌买单。没有价值的忙碌必然是无用功。
同样,我们很多创业者,老朋友,一起聚会的时候,也发现都很忙,但彼此回顾一下自己,为什么忙,这个所谓的“忙”到底是在帮助自己解决客户的什么问题呢?
是不是刚需的问题?
是不是更加合理的方法呢?
包含自己其实都很少思考,大量的忙碌是被动的,被上下游推动的。如此,无效的忙碌就占据了自己这宝贵打拼的时光。
越是忙碌越是思考,越是辛苦,越要思考,时刻警告自己:
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表象,我们努力,坚持行为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解决行为背后那个需要解决的生存问题,这有在这个假设下展开行动,才会主动在过程中主动思考如何寻找更好的方式方法更好的解决问题,也才有资格忙碌。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