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时,遇到读不懂的情况,你会觉得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还是在写文的作者身上?
我想大部分朋友会跟我一样,第一反应是这样的:读不懂,是自己的错。自己的认知不足,自己的理解能力跟不上......
今天在共读《写作是门手艺》时,收获了一个颠覆我以往认知的答案:
作者最重要的就是写作清晰流畅的文字,降低理解难度,为读者提供方便。所以,请你一定要调整心态:如果读不懂一篇东西,大可不必怪自己,而是要理直气壮地把矛头指向作者。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创作者,应该把写出清晰流畅、读者容易理解的文字作为首要任务。创作者不仅要站在创作的角度思考写作,更应该学会以读者的视角去写作。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时,不应该责怪自己知识储备不够或者理解能力欠佳。相反,应该理直气壮地向作者反馈,指出难以理解的地方,并寻求更清晰的解释。
这样,可以形成一种健康的倒逼机制,迫使作者更加注重清晰度和易读性,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自媒体界的许多大佬都曾强烈安利《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但是我读了三遍都没有get到它的精髓,我以为是自己阅读能力不足,无法真正理解内化它。
直到参加了小米老师的卡片笔记标签训练营,与小伙伴们一起共读这本书时,在小米老师的拆解下,才真正弄懂卡片笔记的底层逻辑。
在拆解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小伙伴们对书中的许多概念无法自行理解:比如组块思维、打标签的方法等等。
原来并不是我们的理解能力有问题,而是《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是德国作家 写的,有大量的读者读不懂,主要矛头在于译者翻译的比较晦涩难懂。
所以回到创作者角色,今后我们在创作时需要读者的反馈来倒逼自己写通俗易懂的文字。
这让我想到《爆款写作课》里写道:写作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也不是刻意放低姿态地求转发、求关注,而是把读者当朋友,隔着屏幕真实、真挚地聊天。
深表赞同,写作的本质是平等、真诚的沟通,是通过文字与读者建立真挚的交流。好的写作应该让读者感到舒适和被理解,我们应该以真诚的态度和清晰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感受到我们的情感和思考。
所以今后作为读者,读到看不懂的内容时,要么果断放弃,要么及时给作者反馈交流。避免因读不懂带来的焦虑内耗。
作为创作者,尽量用简短、简洁的句子表达清晰的意思。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或长句,以免让读者感到困惑。写完自己先站在读者的角度读一遍,看看是否能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