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兵部尚书、督察院左都御史,敕封新建伯。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01、自幼铻迟,但少有才名,志向远大
1472年,王守仁出生,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祖父给他取名王云。
王守仁之父王华是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父母爱他如珍宝。
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和优越的学习环境。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
有一位高僧经过他的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王阳明的童年,对世界都充满了好奇,曾经他迷上了下象棋,整天研究棋谱,不再专心学业,这让他的母亲王华非常震怒。
她就将王阳明的棋子棋谱全都扔在了河里。这让王阳明很伤心,于是他写了一首诗《哭象棋诗》: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流。
炮声一响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阳明十一岁时王华在京城做官,曾把父母及王阳明接到了京城。在去京城的路上,有一天,祖父王伦和一帮文人聚会。
他们一起吟诗作文,大家还没成句呢,王阳明忽然在祖父身边大声吟道:咏金山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但是,有人怀疑是祖父事先准备好了诗作,让孙子背好了,故意来众人面前求赞的。
于是,在座的人又提议以“蔽月山房”为题,让王阳明再赋诗一首。王阳明稍作停顿,便脱口而出:
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在这次聚会上,王阳明大出风头,他随口就作出了这两首诗,让人啧啧称奇,视为神童。
十二岁,王守仁到北京后就读书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父亲在外做官,他幼年失恃,只能和爷爷相伴,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
一次与书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之人。
十五岁时,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考察边关的军事形势,研习兵法,练习骑射。
不久后。他针对当时湖广、河南、陕西三省交界处爆发的农民暴动,结合他的这次“考察”,写了一通给皇帝的奏折。
大谈自己的“军事思想”和应对之策,他想让父亲把这封奏折转呈给皇帝,遭到了父亲王华狠狠训斥。
02、醉心养生术,忘了完婚
1488年,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奉父命,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岳父是他的远方亲戚,做江西布政司参议。
结婚的当天,诸府张灯结彩,宾朋满座,可在拜堂成亲时,大家都找不到他。
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
他听得入迷,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新娘诸翠在洞房苦等一晚,哭得稀里哗啦。岳父诸介庵气得准备退婚,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王阳明也知道自己闯了祸,忙不迭地给新娘子赔礼。所幸岳父从旁劝说,诸氏女不再追究。从此两人郎情妾意,纵然错过良辰,倒也情意绵绵。
03、守仁格竹,产生怀疑
1489年,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
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
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04、科考之路曲折,但他不以落第为耻
1492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与胡世宁、孙燧同榜中举,其后,学业大有长进。
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
内阁首辅李东阳对他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
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
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带他出去散心,饼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
但王守仁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05、中举后,游山玩水
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
1499年秋,王阳明钦差督造威宁伯王越墓。1502年五月,王阳明复命,八月便告病归余姚。
1503年的上半年,王阳明在杭州、绍兴之间游览。在此期间,他多次前往西湖,并作诗咏《寻春》:
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
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
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
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
06、上疏论救,被贬
1504年,起用授兵部武选司主事。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王阳明行到钱塘江边,深夜佯为投江,将衣冠鞋子浮在水上。然后上了一艘商船,走了。他遗诗《绝命诗》:
学道无成岁月虚,天乎至此欲何如?
生曾许国惭无补,死不忘亲恨不余。
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
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
以此蒙蔽了前来追杀的人,王阳明历千难万险,来到贵州龙场驿,做了个驿丞。
06、龙场教化百姓,悟道
龙场地处黔中腹地,土地贫瘠,人烟稀少,瘴气漫天,猛兽横行,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
他没有泄气,随遇而安,亲自动手,和仆人们一起,搭建茅草屋。很快,他们盖起了自己的茅草庵,
他还教当地人盖土木结构的房子,为了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他又在山上挖了个洞穴,改成居室。
取名玩易窝,研读《周易》。他还带着很多求学上进的人,教他们读书识字。
王阳明除了开荒种地,自给自足,更多的时间,他都在潜心修学,读书、静坐、反省,追寻圣人之道。
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他还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认为人的内心就是理,人通过内省和反思可以直接认识理,而无需通过外在的学习和理解。他开始教学授徒,传播“心即是理”的心学理念。
时间一久,四方学子,均慕名前来,求学队伍日益庞大,阳明洞内已经无法容纳。
在当地人的帮助下,王阳明创立“龙冈书院”,并写下《教条示龙场诸生》,作为校训。
07、任庐陵知县,去赋税,减诉讼
1509年闰九月,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知县。王阳明刚刚上任,就遇到老百姓来上访。
原因是官府强制收取“葛布税”,而庐陵县并不产葛布。他实地调查发现“葛布税”确实是一项不合理的赋税。
他给上级衙门写报告,讲了庐陵县老百姓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要求上级取消这项不合理的赋税。
王阳明一心为老百姓的赤子之心,不仅让上级衙门取消了这项不合理的税收,也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
庐陵县的老百姓民风彪悍,尤其喜欢打官司,鸡毛蒜皮一点小事,就要闹到县衙,要知县大老爷为他们断案。
王阳明的前任知县,办公桌上常年有上千件诉状。他建立申明亭和旌善亭,对好人好事、为地方做出贡献的人,他进行大力表彰。
对犯错的人他则进行批评,并将他们的名字都刻在“两亭”中。
他对诉讼的方式进行了严格规定。要求状纸的内容不能超过两行,每行不能超过30个字。
每次告状只能讲一件事情;自己认为能解决的事情,就不能到县衙告状。
王阳明特劝老百姓不要随随便便打官司。打官司耗费精力银两,也耽误了农时。
老百姓也都觉得王阳明说得很有道理,诉讼案子逐渐减少。
08、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荡平盗贼
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当时,江西中南部盗贼蜂拥四起。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头,各自称王。
他们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遥相呼应,攻占、剽掠各处府县,前任巡抚文森托病去职。
王守仁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坦白。
王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
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
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
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
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09·、叛乱有功,最终没有被认可
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王琼却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
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守仁,又在袁州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
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
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
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宸濠。
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动。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
他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两城,逼近安庆。
而在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
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武宗身边的佞幸之臣,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他们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
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
10、父丧,守制讲学
1522年,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他回到绍兴,他每天给父亲守丧,焚香磕头。
闲暇时王阳明研究他的心学,他提出致良知”的理论,他认为大多数人做伤天害理的事不是没有良知,而是没有发现良知。
他认为只要消除私欲,摈弃杂念,从内心寻找真理,便可去恶存善。
王阳明讲学就是让没有发现良知的人去发现良知。在这段时间,王阳明的思想得到了迅速的传播,门徒也越来越广。
在全国各地,其门人开始成立书院,邀请王阳明讲学。王阳明本人在绍兴故居拓地筑楼,亲自接引学者。
1524年,他受邀在稽山书院讲学1525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
《知行合一》,这里说的除了王阳明智慧外,还有王阳明的生平事迹,更像是人物传记。
《传习录》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具有代表性极强的儒家哲学著作。
11、降服王幾,成师生
王畿年少时豪放率性 ,日日在酒肆博场中,每天都涉足酒楼茶馆和赌场。王守仁很早就想结识他,可是始终没有适当的机会。
于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练各种赌技及唱歌喝酒,然后暗暗派一名弟子尾随王畿到酒楼,对王畿表示愿意与他赌一局。
王畿笑着说:“腐儒也会赌博吗? ”王守仁的弟子说:“我们老师门下每天都在赌。”
王畿不由大感惊奇,就要求见王守仁。一见王守仁的面,立刻表示愿意成为王守仁的弟子,成为王门七派中“浙中派”创始人。
12、总督两广,平乱
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世宗下诏让守仁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
十二月,守仁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投降了王守仁。
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广兵抵达南宁,而卢苏、王受刚归降,愿意立功自赎。
王守仁于是派遣大臣商议,并命湖广佥事汪溱、广西副使翁素、佥事吴天挺及参将张经、都指挥谢佩监湖广土兵,袭剿断藤峡叛军。
至此,湖广兵驰马抵达,与明军一同突进,四面夹击。叛军大败,于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据险结寨。
官军攀木缘崖仰攻,并随后连连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击断藤峡。
随后王守仁密檄诸将移兵剿仙台等贼,分永顺兵、保靖兵各自进剿,约定在五月十三日抵达巢穴。
叛军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围困的大军打败,溃军为副将沈希仪斩杀。至此,断藤峡叛军几乎全尽。
13、病逝归途,被封新建伯
平乱后,王守仁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
1529年1月9日8时,王阳明的船行至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港,病情严重,弟子问他先生可有遗命?
王阳明微微地笑了一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瞑目而逝。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
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王阳明,虽然科举之路曲折,三次科举失败才中举人,官场坎坷,他上疏救人,被贬环境艰苦的龙场。但他没有泄气,龙场悟道,研究心学。
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临危受命,剿匪,平定宁王造反,总督两广,成功平定叛乱,功勋卓著,还留下心学著作,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