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一直被教导“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但过度美化的传统文化却也制造了无数人间悲剧,《母爱的羁绊》这本书如此诚实,作者以一个既为心理医生又身为受害者的身份,为那些被母爱羁绊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丝自救的曙光。
“母亲”这个词,似乎天生就是个褒义词,它蕴含了世间最伟大的不容置疑的爱,可是抛开人们感情用事赋予的这层含义,“母亲”不过是一个称谓,不是所有母亲都有母爱,只是她们以为她们有而已,多少家长以“爱”的名义伤害着自己的孩子,就像《黑天鹅》里的那个对女儿严加看管的母亲,还有《老友记》里怎么看Monica都不顺眼的母亲,还有《我们的幸福时光》里,认为女儿被强奸了是女儿的错的母亲……这些母亲都认为自己给予了无私的全部的爱,但事实上却亲手毁了孩子的一生。
《母爱的羁绊》这本书将受害者聚焦到了女儿身上,一方面因为母亲是女儿成长过程中最初的榜样,所以问题母亲的伤害会被女儿内化到自己身上,另一方面,问题母亲们总是视女儿为自我的延伸产品,所以对女儿也更为残忍。
本书探讨的问题母亲是自恋型母亲,在作者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和切身经历中,她发现自恋型母亲带来的扭曲的爱,仿佛是一份巨额的痛苦遗产,会在女儿们身上代代相传。
事实上,在精神分析学科里,“自恋”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问题,它超过了自尊和自信的界限,这类人往往以形象为导向,只关心在别人眼中看来怎么样,而不关心实际的心理感受,他们没有表现爱的能力。
自恋型的母亲会表现出以下9种特质:
1、对自身的重要性有不切实际的理解,比如夸大自己的成就和能力,使自己显得高人一等。
2、专注于名利、才华、美貌还有理想爱情的幻想。
3、相信只有那些地位高的或者社会名流才配得上和自己一起。
4、需要过度的崇拜。
5、觉得自己享有特权。忽然想到那个硬是要带着充电宝上飞机的女士的新闻,还有那个掌掴机场工作人员的女博士。
6、惯于进行人际上的剥削,只结交对自己有用的人,没用的就避而远之。
7、缺少同情心。
8、常常嫉妒别人,或者觉得别人嫉妒她,这个别人包括了自己的女儿。
9、表现出傲慢、目中无人。
拥有自恋型人格的母亲们不允许母女关系得到平衡,她们一定会用扭曲的方式对待女儿,要么事必躬亲,要么心不在焉,要么一会事必躬亲,一会心不在焉。这样的母亲往往有这样6张面孔:
一、浮夸外向。她像一位社交女王,总是打扮得光彩夺目,对别人表现出热情和魅力,而这些,到孩子这里,份都没有。
二、成就导向。这类母亲视你的成功为她的成功,往往只在乎你的职位头衔值不值得炫耀,而不在乎你工作的是否开心。
三、全身都是病。她们会利用疾病和痛苦来操纵你,获取注意力。她们不关心女儿的需要,只是一味地寻求女儿的呵护。
四、物质滥用。酗酒、抽烟甚至嗑药,她们沉溺其中,不在意任何人和任何事。
五、不怀好意。这类母亲往往人前人后两副面孔,在公开场合她们表现的慈爱、亲切,在家里却是心地残忍、肆意凌虐。
六、情感饥渴。她们的内心无比空虚饥渴,需要女儿们安慰、倾听她们的困惑,必要时连女儿的男人都不放过。
自恋型母亲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她们贪婪成性,过度在意外表,总是向外寻求安慰和补偿,从不在乎女儿的内心感受。在她们看来,女儿既是她们的延伸产品,又是她们的竞争对手,所以自恋型的母亲身边的父亲往往也是被挟持的,但是对于家里的男孩们,母亲总是喜欢的,就像《老友记》里Monica的母亲,就对Ross偏爱有加。
在这种自恋型家庭中,女儿是母亲唯一的敌人,自恋型母亲让想方设法取悦她们的女儿无所适从,因为她们发现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让母亲满意。作者总结出,自恋型母亲在母女相处中会有以下10种伤害行为,被作者称为10根毒刺。
1、无论女儿多么想获得爱、关注和赞许,得到的总是挑剔和蔑视。
2、母亲更在意事情看上去好不好,而不是女儿的感受。
3、母亲会嫉妒女儿。一旦别人把注意力从母亲身上转到女儿身上,女儿将遭到报复、压制和惩罚。
4、母亲不允许女儿表达自我,尤其是当这些表达和母亲的需要冲突的时候。
5、在家里,所有事情都要以母亲为中心。
6、她没有同情心。这是一个标志性的特色。
7、她没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她们只会表达愤怒、冷酷等不良情绪,而女儿们则不得不表现出妈妈喜欢的样子,来缓和母亲的情绪。
8、爱挑毛病,爱指责。
9、母亲把女儿当朋友,而不是当女儿。这类母亲把女儿当作是俘虏观众,天生就是她们渴望的注意力、情感和爱的来源。她们会自然而然地和女儿们分享成人话题以及夫妻关系等。
10、女儿在妈妈面前完全没有隐私。比如《黑天鹅》里的那个母亲。
被这些毒刺刺伤的女儿们,无法发展出安全感、信任感和自信心,她们的世界是坍塌的。如果在父母以外,她们获得了一份无条件的爱,那么她们可能会变成高成就动机型的女儿。别觉得这是种幸运,这类女儿们虽然常常以女强人的姿态过活,但是她们的内心始终无法得到认可,而她们自己也不敢给自己认可,甚至她们总觉得自己是个冒名顶替者,从而给自己的成就打折。她们活的战战兢兢,总感觉自己不配得到什么。为了能让自己名副其实,拼命地奋斗着,却始终无法获得那种满足感。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始终没有得到过爱的女儿,则会变成自我破坏型女儿。这类女儿用自我的毁灭来报复自恋型母亲的伤害,并以此发泄愤怒。她们会自暴自弃,甚至用各种成瘾物来麻痹自己的痛苦。
自恋型母亲的女儿在爱情关系中也会做出不明智的选择。她们希望从伴侣那里获得没能从母亲那里获得的关爱,以至于饥不择食地用不合适的恋爱关系来填补这种情感上的缺失。而结果往往是悲剧性的,因为在女儿们的潜意识中,她们想要找的是一个无法满足她们情感需要的伴侣,这人最好是既不亲密又不敏感的人,为什么女儿们会有这种扭曲的潜意识?
因为在自恋型母亲的感染下,女儿们已经丧失了自信,她们得不到认同感,所以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爱,另外一个可怕的原因是,女儿们熟悉了自恋型母亲的相处模式,所以在爱情里会不自觉地会按照这种熟悉的感觉去寻找伴侣。当然这种畸形的心理还有可能导致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独身主义。
当自恋型母亲的女儿当上了母亲,还可能重蹈覆辙,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自恋型的母亲,或者处在担心悲剧重演的恐惧与焦虑之中。怎么样才能终结这可怕的遗传呢?作者总结出了5个步骤。
1、理解问题所在,接受现实。你需要接受母亲的缺点,体验因为没有过一个理想的母亲而产生的伤感,以及为你从未能成为的那个孩子而感到痛苦。
2、心理上从母亲那里独立出来。像一个观察者,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摆脱以母亲为中心的状态,弄明白自己是怎么变成母亲情感投射的替罪羊的,正视母亲的嫉妒和贬低,用自己的善意和力量抵挡这种莫须有的伤害,并且要努力消除那些消极观念。每当消极观念浮现的时候,就做出反驳,不要被消极观念牵着鼻子走。
3、发展并接受自己的个性。构建“内在母亲“,在内心培养一位理想的母亲,让它照顾你、爱你,做你的妈妈。同时你需要反思自我的形象、价值观、兴趣爱好等等,重塑一个自我。学会适当的自私,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和兴趣,去尝试那些让你充满激情的事情。
4、用健康的方式处理与母亲的关系。如果母亲的自恋状况已经无药可救,那就尽量和母亲保持距离,甚至必要的远离,如果还有缓和的余地,可以减少见面的次数。另外,要在母亲面前建立自己的底线,让母亲知道自己不再是任人摆布的玩偶。当然如果能够和母亲一起接受心理治疗,也是不错的方式,但不要强迫母亲这么做,需要记住,你无法改变母亲,你只能改变自己。
5、努力发展自我,避免遗传给下一代。你必须学会同情,学会在乎孩子们的感受。你得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要总陷入失控的状态,总而言之就是克服所有潜在的自恋型人格特质。
以上5步,对于自恋型母亲的女儿来说,难度可谓是一步一登天,在自己身上找到幸福并不容易,但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则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如果不幸成为了自恋型母亲的女儿,又不想背负一生的痛苦,尝试自救是唯一的重生方式。
据说很多女儿都是哭着把这本书看完的,也许是勾起了太多悲伤的回忆,其实这是自恋型母亲该读的书,但作者的视角却是女儿们,也许是因为作为自恋型母亲的女儿 ,作者更加明白,想要改变这些顽固、自恋的女人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女儿们是否该用仇恨的姿态声讨自恋型的母亲呢?当然是不应该的,倒不是迫于道德压力,而是因为仇恨无法消除你的伤痛,只会让你充满戾气和抱怨。
女儿们是否该原谅呢?不要被“好姑娘就应该懂得原谅“这种圣母婊的话绑架,原谅是建立在对方承认错误的基础上,如果对方都没感到抱歉,何谈原谅呢?
最好的心态不是自以为是的仇恨或者原谅,而是接受和理解。你可以通过了解母亲的成长经历去理解她的行为,每个人的行为模式都不是天生的,必定跟她的后天环境密不可分,就像张爱玲说的,“如果你了解我的过去,就能原谅我的现在。”也许你了解了母亲的过去,也就能同情她自恋的根源了。
虽然很多女儿从小就被灌输“女儿是妈妈贴心的小棉袄”,可惜现实却总是女人就要为难女人,这本书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说真话的孩子,让被过分美化的母爱得到应有的审视,也让那些在委屈和惶惑中,惴惴不安的女儿们,意识到自我并非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