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新征程新起点,“广袤田野”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崭新赛道”,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要解码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找准基层工作的“发力点”,实现宜业宜居和美乡村建设“新”潮澎湃,向“新”发展。
以“新”为出发点,向“科技兴”发力,守牢新农村“主阵地”。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美满的强大支撑,“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不应该仅停留于学校之中、讲堂之上,广袤基层日新月异,乡村振兴进行曲更是干事创业的“新舞台”。从现代农业科技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到互联网信息技术提质基层工作大数据分析,再到新能源技术保障乡村安全生产,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正在基层沃土中生根发芽。要强化政策引领,出台科技奖补政策,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用好科技大市场,定期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企业需求对接会,畅通“知产”变“资产”的渠道,让基层从业者勇于创新,敢于创造。要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格局,引领基层干部抢抓科技创新的“历史机遇”,提升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做到“基层需要什么,我们就学习什么”,把基层的声音向党和政府传递,实现基层工作“质”和“量”的提升,形成独具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信息化、数字化新模式,促进“新质生产力”在基层澎湃发展。
以“质”为立足点,向“产业兴”发力,垒砌新农业“黄金台”。产业兴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质量优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也是实现宜业宜居和美乡村建设的可靠保证。从驱动力量新、产业链条新到追求目标新、前进道路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必将全方位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步伐、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要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路径,发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示范引领,积极探索“蓝天碧水青山”向“资产资本资金”转换的最优路径。要激活“存量”,串联地方的“红色”旅游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古色”历史资源,让“党建+”催生“热产业”,着力打造品牌服务的“质”,实现“旅游线上党旗红、产业链上当先锋”。要释放“增量”,实事求是结合当地经济因素,盘活山地林田湖等“闲置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生态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绿色产业,实现产业规模化、链条化、效益化发展,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推进“新质生产力”在绿水青山中竞相奔涌。
以“生产力”为落脚点,向“人才兴”发力,激活新农民“源头水”。“国之强弱,不在甲兵,不在金谷,独在人才之多少”。下好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盘棋”,人才是其中“关键一子”,培育人才是“关键一招”,对农村而言更是如此。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十年的山乡巨变,不论是袁隆平、程相文、徐一戎等老一辈农业战略科学家,还是程运江、杨亚军、沈玉君等现代农业科学家,他们殚精竭虑、久久为功,将科技前沿与中国农情相结合,领衔重大科技攻关任务,解决了粮食生产、种业安全等一系列卡脖子难题,为创新驱动提供了不竭动力,无一不彰显着人才的创新驱动作用。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让基层一线成为培育人才的主战场,不定期选派人才下沉基层锻炼,多措并举走访外来人才、返乡大学生、乡土工匠、外出乡贤,建立乡村人才库,让越来越多的“乡村能人”“新农人”登上舞台、展示才能。要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者数智化水平,打造出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唤起乡村振兴主力军的创新活力,为将乡村“土特产”从“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