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各个教育机构都热闹非凡,机构创始人,工作人员开心不已,教室里的孩子在“认真”的学习,教室外的家长刷着手机在“陪伴”,如何支持孩子将脑袋中掌握的知识转化成实用性的能力呢?如何让孩子从小做个“社会人呢”?
学习与生活脱节,学生与现实世界切割,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学习“街头智慧”,从小成为“社会人”,才能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应多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主动地走向社会。
最近我们刚搬了新家,吃过晚饭后,我们带着孩子一起散步,熟悉小区周边的环境和路线。
小区位于建业大街,沿着建业大街向南走,到底,深南大道。走到一半时左手边有一个涵洞,穿过去是“紫竹五道”,走到底左转是“紫竹七道”。“紫竹七道”向南走到底是深南大道,地铁一号线竹子林站B2出口。
此时,儿子惊喜的说:这是我去看牙医的那条路。(他向我们介绍,他是看到了地铁站,又观察了地铁站旁边的搭脚手架的楼,让他想起来这条路)。
爸爸说:你这是联想记忆。
孩子问:什么是联想?
爸爸现场举例。
爸爸指着限高架,以限高架为参照物,引导孩子观察限高架旁边的物体~有关联性的物体。帮助孩子理解“联想”的概念。
这让我想起,在他两岁半时,在小区里距离家大概两百多米远的药店,爸爸让他在药店门口等,结果两人错过,他自己一个人走回了家。在后来发现他记得他走过的每一条路,他记得爸爸开车走的路线,叫什么路他会突然冷不丁说出来。孩子具备了“认路”的能力,就减少了迷路的风险。
我们要从竹子林紫竹七道走向东海缤纷广场,要穿过第二个涵洞。
走到涵洞门口,孩子问:黄色的这条有刻度的标示是什么意思?
爸爸解答:这是水位线的标示。
继续走,我们发现盲道处有一辆自行车。
于是爸爸和孩子商量,让孩子闭着眼睛走一下盲道,看看是否会撞上这辆自行车。
体验证明这台车,对盲道行人有危险。于是,父子俩共同把车挪了一下位置。
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却是我们不可缺失的“街头智慧”。
在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同理心,观察力,付出精神,社会责任,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
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和群体独自存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现代人都注定是“社会人”,每个孩子都需要“街头智慧”才能在丛林社会中顺利地生存,发展并逐步取得成功。
在孩子相应的年龄段,我们应让孩子学习生活相关的知识。
家中没有开水,怎么安排才能尽快喝到茶?让孩子从小做家务,就是在生活中学习,从家庭开始养成责任感的最佳途径。让孩子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例如家庭日常开支的规划,添置贵重物品时的考量,旅游路线与预算的规划,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逐步养成了一个成年后的优秀统筹者和理性决策者。
沿途我们在等红绿灯的时候,他观察到骑电动车的外卖哥有三个人闯了红灯,他说:外卖哥闯红灯容易被车撞,如果他被车撞,叫外卖的人就没有了外卖吃了。(逻辑思维)
沿着东海国际公寓走到东海小学,再从东海小学走到东海广场,最多出现的两个字“东海”,他已经记在脑海里了。(认字)
出门前,我们约定,散步时全程自己走完,不能要求买零食,玩具之类的物品。全程大约5公里,小朋友坚持到底,还给自己鼓劲儿,虽然有点累,但还是可以坚持到家。(锻炼了体能),同时熟悉了家附近的环境,还养成习惯,走到一个新地方,就会了解周边的环境,便于自己的生活。
今天我们将带领孩子一起参与为家里添置一幅墙画的讨论,看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如何参与进来,又有怎样的习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