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12号,8月1日正式开启的第二期 “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挑战300天活动已连续更文11天了,加上之前预热活动6天(本来完整的预热活动是21天,最后六天,我才艰难的决定参加此活动),算起来也就连续更文打卡17天,但之前这17天都一直是在“赶”。每天都是晚上九点十点的样子才急匆匆写好更文接龙、打卡,很多时候甚至来不及仔细检查病句、错别字、重字、漏字。这种“赶”,客观上与生活忙碌有关,与主观上“不到黄河不死心”“不到最后一分钟灵感不来”的惰性,不无关系。昨晚凌晨一点才休息的我,今早因给孩子换尿不湿不得不七点多起床。完毕再睡下,脑子里突然想到昨天到医院给孩子看病的“经典”情形,又联想到很多很多其他世事,于是,记录下来的冲动最终替代了继续睡一会儿的欲念,睡意瞬间全无,起床、洗漱、沏一杯早茶、打开简书……一连串的动作第一次这样理所当然的赶早。
(一)医生只“抓”两个“点”
昨天因刚出生11天的二宝拉肚、双眼不怎么睁开、黄疸指标下降慢等原因到市医院看医生。医生在得知黄疸最高时到十六点几时,问及我要不要做一下孩子的动作行为测定?我当即表示需要。之后一个护士动作娴熟脱掉孩子衣物,依次拿起孩子的左右手做一些在我们看来“高难度”的动作;接下来医生用是两只手捏着小孩的肩部靠后背的位置,把孩子从仰卧状扶成站立状,在此过程中,医生始终没有去扶孩子的头部,孩子的头部呈后仰状随身体起落;随后是捏着孩子的两只手,把孩子提起,孩子整个身体悬空。后边当然还有拎着孩子两只手,看孩子会不会迈步;把孩子放成爬行状,看孩子会不会抬头、有没有爬行动作……
医生给孩子做的这些动作,在我的意识里,对于才出生十来天的孩子,这些动作是不能让他完成的,让孩子完成这些动作会伤到孩子身体。在我记忆里,抱新生儿时,老人教我要让其头部完全落在胳膊上,特别是头部不能太往前低垂,也不能过于后仰。农村有句口诀是“三翻六坐九爬十扎扎”,意思就是三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起、九个月会爬、十个月才能学走路。虽然不是那么严格的按部就班,但孩子的动作行为成长大概是这样的规律。而昨天让我大开眼界的是,很多时候医生就只“抓住两个点”,就可以让孩子做各种“高难度”动作。捏着两肩让孩子身体起落、拎着两只手让孩子身体悬空,真可谓“牵两点而动全身”。而我们平时抱孩子时,特别是新生儿时,真是要“面面俱到”,头部要落在胳膊,另一只手要搂紧孩子屁股,动作要温柔,注意不要伤了孩子身体……这大概是“专业人士”和“非专业”的区别吧。
(二)万事万物与“二”的联系
宇宙间,与“二”相连的事物太多太多。比如阴阳,再比如每个人都是有两只手两只脚、两只眼、两只耳朵……雌雄结合,阴阳结对,男女结合就能诞生新的东西,或者延续生命。“二”或许代表“有效”“灵巧”“美观”“和谐”……与“二”相对的是“三”,“三”或许能代表“稳定”“众多”,比如“三边形具有稳定性”“三人为众”;但“三”或许也能表示“呆板”“冗余”“多此一举”“无效”,甚至“弄巧成拙”……比如一个人如果有三只手,或者三只眼睛,那就成了怪物;正如一位名叫“猫校”的朋友所想到的,一对夫妇有了“第三者”的插足,此时就不和谐了,此时的“三”或许表示“冗余”“多此一举”;固定一个竹片在墙上,钉一颗钉子固定不了,三颗钉子可能显得没必要,两颗钉子可能刚刚好,此时的“三”或许表示“呆板”“无效”……由此想到某些规章制度多了,可能结果是“无效”“呆板”“不和谐”,甚至起不了积极作用反而产生内耗。
(三)教育或许也需要与太多的”二”结缘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育走出低谷,通常我们会制定这个“奖励办法”,那个“激励措施”,这个“尊师重教十个一活动”,那个“质量检测方案”……联系医生仅抓住的“两个点”就能把婴儿“玩弄”于“孤掌之间”,结合“二”于宇宙间是那样的“和谐”“有效”“恰到好处”,我在思考,关于教育的那些“条框”“法则”“制度”“方案”“办法”是不是太多了?正如“三”于很多世事,代表的是“多余”“无效”“别扭”一样,就像我们不专业的人抱婴儿时,与婴儿接触的“点”太多反而没抱好一般……
我们也许可借鉴“二”于宇宙的诸多“和谐”“有效”“恰到好处”等特性,抓住两“点”,牵动“全局”。比如,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提炼浓缩为“两点”,不妨定格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一是“硬件”上确保教师利益,包括教师工资、各种补贴正常足额发放,教师各种福利到位等,这是政府需要做好的方面;二是“软件”上着力促成教师真正发自内心感受到“教书育人有意思”,包括让学习、研究成为教师的生命状态,让教师感受到“只有教师的成长才有学生的成长”等,这是教师内部需要做好的方面。
“专业的”是否往往抓住“二”的“和谐”“有效”“完美”;“非专业的”总是喜欢“勾连”“三”的“冗余”“呆板”“无效”“弄巧成拙”呢?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