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她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好像都挺有天赋的,许多人都夸她有潜力,很聪明,我很羡慕她;
但她跟我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从来没有一件事情能长期坚持下去,总是做着做着就放弃了,她被这种状态困扰了很久,人都快抑郁了。
好吧,上面那个人,说的就是我自己。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那种感受,就是脑子里无时无刻都在想一些东西,好像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而在很多事情上过多的思考,常常让我感觉到身心俱疲。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词——“内耗”,才幡然醒悟。
内耗的典型状态就是反复地回想已经发生的事,反复地思考尚未发生的事,身体不动,思想活跃。
不可否认,这样的做法有时候会给自己带来启发,规避风险,但大多数时候会让自己陷入情绪,说到底就是想得太多。
想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发生现在会怎么样,想未来的事情,到底该不该做?不做会怎么样?做了会怎么样?万一失败了又怎么怎么样等等,这一通联想之后,事情还没开始,人就已经累得不行了。
而当自己开始了那件事情之后,又会因为一点点的挫折就开始怀疑自己,开始去思考还能不能继续,让自己陷入情绪,进而导致自己无法坚持一件事情,抑郁和焦虑也因此接踵而至。
抑郁就是反复的为过去的事感到不愉快,而焦虑,就是反复为未来的事情感到担心,归根结底就是由于过度内耗。
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著名的非斯汀格法则指出: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而另外的90%则是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的。
尤其是心思敏感的人,常常会因为一句话,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让自己困在情绪里,困在自己的思想里。
打败自己的常常不是事情,而是自己的想象;
内耗只会让自己抑郁、焦虑、过度自责、自我怀疑,加速衰竭,减少寿命。
过于已然发生,结果无法改变;未来尚未发生,变数无法掌控。
如果非要从中学到些什么,请把它换成定时的规划、总结与复盘,它们不等同与内耗。
生活是当下的,生命也是当下的,人生已经如此艰难,许多事情不必仔细想想,就是庸人自扰;
拒绝内耗是人生变好的开始;
珍爱生命,远离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