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了一篇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到底有多难》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
朋友说,在深圳发现每个人走路都特别快。其实,形色匆匆的又何止是深圳?我发现,现在大部分人的心情都不太好。学生课业繁重、前途迷茫;中年结婚生子、职场压力;首先得承认,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烦恼。但是,每个年龄阶段得幸福都应该好好把握。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人活着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使自己幸福。
然而幸福又是什么?
幸福因人而异。向往大城市的人,他们所谓的幸福或许是“大城市的一张床,而不愿是小城市的一套房”;自由职业没有安全感的人眼里,幸福就是一份稳定的体制内的工作;享乐主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香车美女、豪庭别墅......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对幸福不同的解读。
还有更可怕的,那就是什么都想要,尽想把荣华富贵、名与利揽入囊中、把普世价值观的物质目标都当成了自己人生追求的人。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什么都想要的人,往往什么都要不得。
02
曾经,西方某个国家进行过一个调查研究,题目是“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最后,按照得票的多少评出了最幸福的人选:
第一名是给自己的孩子洗完澡后怀抱婴儿的妈妈;
第二名是给病人治好了病后目送那个病人远去的医生;
第三名是,孩子在海滩上自己筑起一个沙堡,夕阳西下的时候,这个孩子看着自己筑起的沙堡时自得其乐的微笑;
第四名是给自己的作品划上句号的作家。
不难看出,位居榜首的都是简单而又寻常的场景,但却也恰恰提醒着我们:幸福,不是那么惊天动地的,不是那么大张旗鼓的,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需要很多的金钱、需要那种万丈光芒的时刻。
作为上海的老克勒代表钱逢麒先生在作家程乃珊在的采访中说到,快乐和精致的生活不是用钱买的而是用心缔造的。幸福就是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就像毕淑敏所言:幸福就是灵魂的成就。
在《超级演说家》里,我第一次知道了一个叫“黑土麦田”的机构。这个机构的的发起人是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名校毕业的他在26岁毕业的时候放弃了大城市繁华和高薪的工作,毅然地去到了湖南的一个小山村走上一条进基层、当村官的实干路,做了一名村官。
仅仅一年,无钱无背景的他,帮村民引进80万元现金,建起了新敬老院等多个公共项目。村民亲昵地称他“耶鲁哥”。2015年,他和其他同学发起 黑土麦田公益计划,这个组织里的成员都是海内外优秀大学毕业生。他们到国家级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
2017年2月8日,秦玥飞获得了“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在《朗读者》的现场里,秦玥飞被现场的观众问:耶鲁毕业,到农村会不会大材小用呢?
秦玥飞真诚地回答:“我不觉得我是一个大材,农村是广阔天地,给了我一个平台,使我这样的小材可以大用。”
想起鲁迅在《热风》中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你在哪里不要紧,重要的是你的心在哪里。也许迷茫中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要想幸福,请告诉自己,别贪心,慢一点,比较快。幸福,可以不是远方的诗歌,也可以是眼前的家长里短,是灵魂的成就。
无戒21天日更训练营 Day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