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金凤,从阅读小白到1年阅读500+本书的阅读达人。
在多数人都浅阅读的时代,你更需要深度阅读。我们不缺信息,缺乏的是深度观点;我们不缺书籍,缺乏的是耐心;我们不缺知识,缺乏的是对知识的应用。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成为一个善于思考,不随波逐流的人。深度阅读显得更重要。
阅读分为多个层次,《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识字阶段,小学和学前水平,适合读一些初级的绘本、通知消息类信息;
检视阅读:快速阅读,获取重点信息和方法,适合工具类书籍,内容相对简单书籍;
分析阅读:就是今天要分享的深度阅读,需要花一些心思,不是一下就能理解的书籍;
主题阅读:针对同一个主题,阅读多本书籍,形成全面的观点和知识体系。
一、什么是深度阅读
1.深度阅读
对话式阅读,从多角度理解一本书,能提问、分析、评判一本书,有自己的观点。不仅知道是什么,还知道为什么。也就是合上书,你能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分享出你对这本书的理解,包括核心概念、主要内容、框架、原理、优缺点。有人也称为费曼阅读。
费曼是个大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同样为人称道的是他还是一位硕果累累的教育家。他所具有的一种特殊能力——把复杂的观点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后来这个能力就被称之为费曼技巧。
如果你能够把复杂的专业知识用简单的语言让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8岁的孩子都能够理解,那么你对这个知识点就真正的掌握了。
深度阅读能够升级我们的视野和思考能力。一般你对某个领域深度阅读几本书后,读同领域其他书籍的速度就会快很多。因为你的基础打得比较牢固。能够达到吃透一本书,胜读10本书。
2.什么时候需要深度阅读
专业的内容、自己需要的内容、需要了解底层规律的内容、核心的知识、延伸性强的内容、感兴趣的内容、读一遍之后不明白的内容,这些都属于需要深度阅读的内容。
或者你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对于这个领域的核心书籍需要深入阅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第一次读《高倍速阅读法》的时候,对于影像阅读、橘子集中法这些内容很好奇,这些需要重点阅读的地方。对于这本书进行过多次反复的阅读。
3.深度阅读的三大误区
(1)有人认为深度阅读就是从头读到尾吗?
即使一本需要考试的书籍,也有非重点章节,不需要所有的内容都仔细阅读。
(2)经典书籍都需要深度阅读吗?
因为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经典,而是在于书里提供的观点能不能让大脑感到兴奋,能否让你有所收获。如果没有,可以泛读,换一本更合适的书籍。
(3)深度阅读要记住所有内容吗?
其实只要把概念理解到位,能产生更多的关联,能在多个场景中运用书中的核心概念,就是记住这本书的内容了。
二、怎样深度阅读
1.第一阶段:快速阅读;
深度阅读前先快速阅读一遍,知道整本书大概在讲什么,作者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感兴趣,是否需要,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就像你去超市,先看下导购图,是否有你需要购买的东西。也可以用影像阅读的方式,把整本书预习后进行影像翻阅。让你的潜意识先认识这本书。
2. 第二阶段:理解核心概念,知识点进行联系;
(1)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概括。这个解释太学术化,简单点就是,说清楚什么是什么。大家会发现很多书籍都是从概念讲起,概念是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考研的时候就有名词解释,就是考核重点的概念,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果连基础的概念都不知道,其他的知识就无从谈起。把一本书比喻成盖房子,概念就是地基,地基不牢,房子就会歪。
甚至有的书籍,整本书就是在讲述一个概念,例如:《复盘》这本书就在讲什么是复盘、如何复盘,举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对于考试的书籍,概念更重要,每一章节,理解几个核心的概念,如果不懂就要找例子去证明。对于考试的书籍,概念、基本理论、原理、公式,这些是最核心部分,必须掌握理解。
(2)联系比较,梳理框架;
我们在看《高倍速阅读法》这本书的时候,就会好奇影像阅读法跟传统阅读法有什么不一样呢,进行比较区分。传统的阅读强调用左脑,一字一句从头读到尾。而影像阅读法强调的是整体性阅读,通过一秒一页的速度翻书进入潜意识,通过复习和激活,把信息从潜意识调取。
李叫兽是国内营销策略最年轻的专家,25岁成为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他非常善于学习理论,并且进行刻意练习。每学一个新理论,会找出5个现象进行论证。他小时候长得比较瘦小,为了不被欺负,他研究如何打架。
从街边小贩那里买了各种研究打架方法的书之后,开始在家里研究整理各种流派打架的技法和策略。
在小本子上记录了不同的方法,将有冲突的方法删去,相同的策略方法则总结出来,然后寻找最简单,易学易会的套路去练习。侧踢应该怎么踢?怎么踢更有效?搞懂了这些简单的思路,接下来就是不断地练习。李叫兽成为学校众多熊孩子中最能打架的孩子之一。
每本书都有一个逻辑框架,最基本的有总分,例如《如何阅读一本书》;
并列关系,《终身学习》从健康、情绪、思维、关系、财富等角度进行展开;
基本的思维模型:WHY—WHAT—HOW,很多畅销书籍按照这个模型建构的。例如:《早起的奇迹》,为什么要早起,怎样早起,如何持续坚持早起。
3.第三阶段:做笔记,形成自己的观点。
可以用彩笔在书籍上标记出重要的内容,折页的方式,或者用便签纸做记录。最好能够每一章做一份思维导图。现在幼儿园小朋友都可以学习思维导图了。如果没有时间做笔记,就把书当做笔记,标重点。
4. 第四阶段:刻意练习,客观评判一本书。
在刻意练习方面,李叫兽做得比较好。李叫兽觉得,要成为专家,在了解诸多理论的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读大一的时候,他学习了《金字塔原理》中的“逻辑表达”这个方法。写一篇文案时要做到“自上而下的表达,结论先行”,这是书里的理论。在利用书中理论撰写会议通知时,平常只需要五分钟就能编辑好的会议通知,他写了一个小时。
一个简单的通知你要写这么久?叫兽说我在练习逻辑化表达,写出一份让人惊叹的会议通知。光学不练就成为了假学习。
对于考试的小伙伴,可以通过测验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
随着实践你会加深对书籍的理解,慢慢就能发现这本书的优点和不足。每个作者思维都是有局限性,也跟他所处环境、时代有关系。
有的人一开始阅读就批判,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你都还没有理解,怎么就批判别人。
5.第五阶段:拓展阅读。
如果觉得读这本书还不够,可以进行一些拓展阅读,加深对这本书的理解。例如,书中提到的书籍。我在阅读论文时,后面附有参考文献,如果觉得这篇论文特别重要,会把它提到的相关的论文都下载一起阅读。当我把这些论文读完再回过来读这篇论文的时候,就能更明白作者的逻辑。
三、总结
阅读的本质,在有限时间内达到阅读目标,逐步加深对书本理解的过程。书籍不是拿来读的,而是拿来用的。深度阅读最终目的还是应用,在考试中用,在生活、工作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