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教育工作者,这一岗位、工作、角色的存在依据之一,在于有学生、有家长教师在工作中,也有直接体验到家长支持的重要性;当前学校的变革与发展,以及教育政策的更新,也迫切要求加强家校合作。然而,长期以来,教师与家长间的关系远未达到‘合作’状态。”
——《家校合作指导手册》
今天阅读的是李家成教授的《家长教育参与:实现学校治理的品质提升》一文。对于这个主题一直非常感兴趣,也看过李教授与王培颖教授所写的《家校合作指导手册》,感兴趣是源自对于家长参与班级治理的一些设想与实践中的失败经历。因此,总会在思考:家长教育参与如何有效实现?家长如何参与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教育参与?
不可否认,一个班级中能够有效合作沟通的家长还是占据了大多数。然而你会发现在小学漫长的六年时间里,班级中如果有个别不配合的家长,就能拉动一帮。他们的不配合更多的表现在想要改变老师的教育教学思路与方向,甚至左右学校的政策。不得不说,家长们确实有非常强烈的参与愿望,总是期望找到一种与学校不谋而合的教育之路。于是矛盾就产生于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向与他们不相符时,他们就会呈现出非常痛苦,很想扭转的欲望。可以说每个班都有这样的家长,但这一定是极少数的。此时就需要我们去更有效的沟通。然而除了沟通,我们是否还需要更明确的是如何的合作才是真正有效的?家长的教育参与可以到什么程度?
一、从疫情中看家长教育参与
新冠疫情将家长教育参与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空中课堂阶段,所有孩子的学习生活监管工作都由家长亲自完成,此刻的家长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那么孩子自然呈现出什么样的学习状态。
以刚毕业的这班孩子为例,大多数家长能完成的只是时间上、空间的监督,至于学习的程度根本无法真正了解,当然能做到时间的保障已属不易。还有甚者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家干些什么、学些什么,对孩子的一切不管不顾,问之就说没时间。因此从每个家庭个体而言,家长教育参与的程度不同,自然产生了不同的育人效果。这与之后的复课后学生不稳定事件的频发,还是有着直接的联系——长时间的放任自由,让复课的学生开始有些不知所措,找各种借口逃避学习。简单地从疫情阶段看家长教育参与,其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生活状态与整个班级的学习生活氛围。
二、从当前的合作状态看家长教育参与
无论是目前我所在的学校,还是我看到的家校合作,大多都是这样的,家长会是由老师一言谈,请个家长代表发言也都是个别优秀的代表。我认同“合作不是1+1=2式的相加,而是有新事物的生成和人的新发展。”无论指向事,还是指向人,教师与家长只有在双方真实合作时,才会有所变化与发展。家长是否可能参与我们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我一直坚信是可能的,却依然存有保留,依然是怕家长过多的参与,会让课堂显得不够教育化。有时一想,这样的想法也是站不住脚的。不可否认,我自己也很难接受:如何上课、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要听听家长的意见。我很难真正地将家长视为专业性的合作者。因为我总觉得他们不懂,可他们真的不懂吗?他们经历着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瞬间,他们在实战中不断改变着自己的教育之路。关于教育,家长们一定有发言权,且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然而,我们真的极少认真倾听与采纳。真诚的情感交流、相互间的理性探讨、有理有据的辩论、基于法律的自我维护都是很难出现的。
当然,我并不认为老师应该盲目地听从,也不认为所有家长所提都是值得我们深究的。家校间的合作,最根本的应该是真诚,老师与家长之间真诚地根据某一个问题交流互动,甚至争辩都是理性合作的范畴。合作是尊重、信任、互动、生成、发展的代名词。现在的孩子处于学校教育与家庭都这么脱节的“断裂”世界中。老师有老师的教育方向,家长有家长的教育理念,有时这如两条平行线,不相交,却总是对学生产生非常各自的影响。
三、从班级治理看家长教育参与
我非常赞成李教授在文中提到的“作为公共教育机构,学校应该属于教师、学生和家长,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认识学校的性质,认清教师的地位,特别是尊重、接纳、认可、亲近家长,应该是学校治理改革与发展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同样的,我也可以认为“作为公共教育机构,班级应该属于教师、学生和家长,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那么此时,我是否可以要求家长共同参与班级的建设?
今年我正好新接了一年级的班级,全新的面孔,全新的班级,全新的家长群体。从开学至今,虽看到有班级已经成立家委会,但我还是认为我需要的不仅仅是拥有热情的家委,我更需要家长的智力投入。这便不仅仅是体力、时间、财力上的投入,还需要真正地能投身于班级的建设当中。21年的教育生涯,我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家长群体,但真正能从智力上投入的少之又少,能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那更是难上加难。
那么面对一个新的班级,即将要成立的新的家长教育参与制度,我应该着重考虑的是什么呢?
1.什么样的家长是有教育参与的主动与有效性的?
2.什么样的教育参与是能发挥家长的智力的?
3.怎样方式的教育参与是可以让教师与家长互学互进的?
4.家长的教育参与应该把握一个什么的准则?
……
如果仅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职能化家委会,如设立财务部、宣传部、后勤部、策划部等。但从教育参与的角度来看,是否还可以增设学习部?这里的学习应该是家长与教师共同学习的建设部门。如定期定时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交流,进行家长教育参与有效性的探讨等问题。
因此,对于一线班主任来说,简单地成立一个家委会非常简单,然而如何能发挥家委会的主观能动性,却实属不易。这其实就是在谈家长教育参与如何才能持久而有效?除了教师、学校本身需要放权之外,还需要家长也同意有教育参与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