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橙子,每天都在努力的成长。
但是,TA并不快乐,TA很焦虑。
1#
TA会为自己所犯的错误、遭遇的失败、干过的蠢事和大大小小的缺点而责备自己。
更糟糕的是,TA在责备自己后会产生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而TA会因为这些负面情绪的产生而再次责备自己。
意外却又在意料之中的是,责备自己的同时,TA也经常会为自己的错误辩护。
例如,TA会因为失恋或者工作不顺而责备自己,结果TA因为忍受不了自己的这种自我憎恨而感到痛苦。因此TA会否认事实,告诉自己说TA并没有失败,拒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结果TA让自己变得更加失败。
TA还会埋怨自己的同事或者老板或者爱人,觉得是他们让TA一败涂地。然后TA会对他们的邪恶生出一种愤怒(迁怒于他人)现在TA变得异常愤怒,防卫心理极强,但在内心里还是会责怪自己。于是,当TA看到自己的愤怒是多么危险,TA又会斥责自己不该那么愤怒……
你,是这只橙子吗?
学习者:
我有次参加写作训练营,由于工作太忙,没有按时打卡交作业。觉得自己不守承诺,郁闷、失落,对自己有负面评价。还会和先生无意间闹点小情绪发泄一下。结果导致两个人感觉都不太好……
这样的行为,我们称之作“有条件地接纳自己”。
【阅读原文】
有条件自我接纳意味着你只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才会接纳自我,例如你的某个重要项目成功了,你获得了某个大人物的认可,或者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听起来不错,是不是?但这种有条件自我接纳是极其有害的。
你为自己的“自我价值”设定了必须满足的条件,没有满足这些条件的时候,你显然就是毫无价值、一无是处、笨蛋、废物。
然而,作为一个总是会犯错的人类,你在重要的事情上往往无法取得成功。你无法得到大人物的认可。你无法对社会做出贡献。相信我,这是实话,除非你是那种真正完美又幸运的人可惜你不是,远远不是。
当你失败了;当你无法满足你为“自我价值”设定的那些条件时,你就会“合乎逻辑地”下结论说你是个没用的人,然后总是感觉焦虑和抑郁。
为什么?
因为你以这些“条件”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请设想,如果一个大学生给自己定义的成功是毕业后年薪100万,30岁迎娶白富美,40岁当上亚洲首富。而现实是,毕业只有月薪5000,不被老板赏识,不被客户待见……他能不焦虑吗?他在内心里唾骂自己是个笨蛋或一无是处,不正常吗?
那么,骚年,请思考一下,你为自己设定的“条件”——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的“条件”是什么呢?是每天5点起床,每天读1本书,每天输出2000字……吗?你是因为自己没有达到这些“条件”,所以焦虑、持续的焦虑吗?
2#
当为自己的“自我价值”设定了必须满足的条件后,除了上面因为没有达到条件而产生的“焦虑”外,还伴随着产生了其他的“焦虑”。
当你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满足上述条件的时候,例如“当我成功了的时候,当我获得了认可的时候,当我帮助别人的时候,我才觉得不错。”你会忍不住担心无法满足这些“必要”的条件:“如果我在这个重要项目搞砸了怎么办”“如果我没法让约翰(或者琼)爱上我怎么办了”“如果我很想帮助别人,却没有这个能力或者甚至害了他们怎么办”伴随着这些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想法,你会不停地担心、担心、担心,结果反而让自己没法达成那些目标,那些你认为必须达成才会体现你的“价值”的目标。
即使你某一次成功地达到了你为自己成为一个“好”人而设定的条件,你怎么能够保证自己会—直成功下去?你不能。显然,你之后很可能会失败。“这次这个重要项目成功了,我下次还能这么成功吗?”“是的,现在约翰(琼)爱着我,明年这个时候他(她)还会爱我吗?”所以,再一次,你又开始担心、担心、担心!
人们为什么会担心呢?那是对“不确定事物”的一种本能反应。“担心”是个中性词,如果情况稍严重些,就会成为“担忧”、“忧虑”、“焦虑”。文中三个“担心”的叠用,我们已经看到看到了“焦虑”的影子。
中国人素来崇尚辩证思维,对同一件事总是用两个对立且统一的观点来阐述。关于“担忧”,有两句俗语,一句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阐述“忧虑”是好的,对我们有帮助的。再有一句就是——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下来,吃不好饭,睡不着觉……),阐述过度“忧虑”是有坏的,希望我们引以为戒。
将来发生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所以,人们不可避免的、不由自主地会担心。而按照吸引力法则,你越担心来什么,会越来什么,就会更容易导致失败。
即使有一次成功了,因为未来还很长,所以我们还是会担心——在未来那么长的时间里,我们会一直如此成功下去吗?
综上所述,这一切的“焦虑”,都是我们为自己的“自我价值”设定了必须满足的条件,即“有条件接纳自我”的副作用。
问题来了,肿么破?!
3#
对于接纳自我,只有两个选择: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
【阅读原文】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明智的人,或者更准确地说,一个在大多数时候能够明智行事的人,就完全不要评价自己、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人格。是的,完全不要!你只要为自己设定重要的目标,例如继续活着,一个人的时候,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在工作中在玩乐的时候都要快乐。当你没能达到这些目标,例如失恋了的时候,你可以说,“这不太好。”当你成功的时候,你可以说,“这挺好的。”但是你可以并且最好不要错误地或者稀里糊涂地说“我是好人”或者“我是坏人”。犯错并不代表你自已就是个错误!
这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能教给你的最重要的一课。你,你的人格是永远无法衡量或者被评判的。一旦你设定了生活的目的或者目标(你最好就设定为好好活着,快乐地活着),你能够合理地相信当你的想法、感觉或者行为在帮助你实现自已选择的目标时就是好的。你也能合理地相信当你的行为阻止或者破坏你的目标时就是坏的。但是你永远不需要愚蠢地相信,“我是好人”或者“我是坏人”。
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学习者们答:
设定目标,快乐前行,不评价自我优劣。
朝着重要生活目标前进,但是不要把自己归类到自己认定的好与坏。
做事可以有对错好坏,但做人没有,不要惯于给自己下定义。
客观评价事件,而不主观评价人。主观带有情感色彩,带有情绪,会让你看不到事情真相。
心态要好,不管怎么样,你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不用特别与别人比较,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心!
带着目标前行,带着已知的快乐,和未知的乐趣。
无条件的接纳自己=不评判自己,不评价自己的人格。我们不说:我是一个XX样的人。但我们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目标是快乐的活着、享受生活。
当一些行为、思想和感觉在帮助我们实现目标,或者在阻碍我们实现目标时,我们仅评论这些思想与行为,我们可以说:它/它们不太好或挺好的。
我们只要专注的享受生活就好。
当你做某—件事情仅仅是因为你真的很享受这个过程的时候你就根本不会感到焦虑,反而会做得更好!
请回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给自己设定“条件”的情形外,一定也有很多我们是没有设定条件,我们是“无条件接纳自我”,享受整个过程的时候。
学习者:
也用我的同一个例子,当我不用打卡写作时,我反而写得很开心,文章也会写得更好!
4#
今天我们拆解了“有条件接纳自我”和“无条件接纳自我”,你学会了吗?
有小伙伴问到:老师,那么,以后我们对工作、生活都不要设定目标吗?
答疑如下:
这个拆页不是禁止我们设定具体事物的目标,而是建议我们不要将“目标”与“我们自己的价值”划等号。我们不以任何事件来评价自己或自己的人格。
所以,在工作、生活中,对具体的事,当然可以设定“目标”。
但留意:目标不要设的太高,不要产生“目标没达成,我就是失败的人”之类的想法。
以上面写作的小伙伴为例,可以设定目标为打卡准时完成作业。
当没有完成目标时,对自己有负面评价的,这属于“有条件接纳自我”——因为把目标与对自己的评价相挂钩。
当没有完成目标时,可以对自己说“这个不太好”,然后反思、改善、优化下一步行动。但绝不与自我评价挂钩,绝不说诸如说“我是一个XX的人”。这属于“无条件接纳自我”。
我们一生的目标是更好的生活,享受生活、快乐的活着。我们之所以练习写作,是为了享受这个过程,享受我们的人生。请问,这时,你还会焦虑吗?
请大家勇敢地宣称:“我是一个人,一个独特的个体,一个活着且能够感受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