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选自《寒山诗集》
我碰见过几个癌症的病人,他们之所以得癌症,和他们不好的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医学讲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心脏就能够分泌愉快素,这个人抵抗力、免疫力就会加强与提高。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这个人记忆力就好,睡眠就好,精力也会充沛。而不健康的情绪会降低免疫力,而所有的疾病都是因为免疫力打了败仗。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故事是在印光法师的文集里面记载的,说是有一个女人经常受婆婆和小姑子的气,每天都是以泪洗面,每天过的很不开心。这个女的有一次生完大气之后,听见自己还喝奶的孩子在哭闹,赶快把自己的奶头递进孩子的嘴里,孩子喝完奶之后,没过多一会儿,这个孩子就口吐白沫夭折了。这个婆婆看到自己的小孙子没了,心里特别的难过,同时又特别记恨儿媳妇,婆婆认为是儿媳妇把自己的孩子给下药了,非要去官府告儿媳妇。儿媳妇也是有理说不清,谁又能狠心到害死自己的亲生骨肉呢!后来就找到了印光法师,印光法师分析了一番,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来是儿媳妇生完一场大气之后,直接给孩子喝奶,而生完气之后的奶水里面有着生气时产生的毒素。所以一条可怜的生命,还没有见过多姿多彩的世界,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试想一个母亲因为生气产生的毒素都可以毒死一个孩子,那么对于自己体内的细胞和组织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啊!美国医学家调查过一些得乳腺癌的女士,想着是什么原因导致癌细胞的恶劣泛滥。调查最后的结果是,这些患乳腺癌的女士在发病前半年或一年,都生过一场大气。最后得出结论这个不好的情绪、发怒气、生闷气是得癌症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调节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在一种正常的状态之下,就显得额外重要了,有些时候你改变不了外在的生存环境,但是却可以调节自己,使之去适应环境。情绪对人体健康影响巨大。健康的情绪如积极、向上、奋斗、进取、乐观、欢乐等能增强人的身心健康;反之消极的情绪如消沉、悲观、失望、痛苦等则可降低生命活力。至于病态情绪如怒、悲、忧、恐则可使人致病。中医理论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黄帝内经、素问》 。又说:“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主;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困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单,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傀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竣竣痿厥,精时自下。” 《黄帝内经 灵枢 本神篇》
又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之说。 《黄帝内经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以上所述,往往都是因受到外界 ( 主要是社会因素 ) 的刺激招致的情志变化,所谓“志一而动气”,气机失常引起疾病。另外,人体内脏气机的变化,也可招致情绪变化。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那些身体不健康或虚弱之人,情绪多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的影响。《黄帝内经 灵枢》中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为了进一步说明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根据中医理论与日常生活经验对怒、喜、思、忧、恐、惊等分析之:
怒:“怒则气上”。人发怒后气机上冲,从而出现脸红、头晕、脑胀等表现,这是气机不正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肝气上升壅结于胁,出现胁痛、心口痛。壅结于胸,出现胸闷,俗曰:“义愤填膺”。壅结于头则头脑晕胀,气甚至可以导致吐血。所以俗语又讲“气能养人,气能伤人,气能死人”。而且暴怒以后能使头脑糊涂,叫作“无名火”,做出不理智的言行。
喜乐:内心高兴,叫“心花怒放”,对身体健康有利。《黄帝内经 素问》中讲:“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高兴时气机中和,情志通达,营卫之气流通,则身体健康,生机旺盛。所以要经常保持喜悦的心情,虽喜而不外扬,如果过喜则伤气。譬如听相声会笑得直不起腰来,一场大笑可使人上气不接下气。所谓“捧腹大笑”是笑伤了气,肺气是后天气,丹田气是先天气,后天气先天气连接不上,只好捧腹弯腰让它接近以使气通联。如果大笑时猛然挺身直立会喘不上气,严重的可能把人憋死。这实际上是气在起作用。
忧思:“思则气结”,《黄帝内经 素问 举痛论》中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意守呼吸能使气在体内某个部位凝聚起来,加强那个部倍的功能。忧思也能凝气,但属病态之气,妨碍身体健康。因为意守觉察时神意自然,是健康之思,气机流畅,聚而不僵;忧思是漫无头绪、杂乱无章之思,信息紊乱,使气机不能很好地流通。所以有的人发愁后一夜睡不好觉,第二天脸色发青,无光泽,叫晦气。忧思和一般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也不同,后者神能主宰,前者神不能主宰。
惊恐:“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有的人受严重的刺激,吓得“屁滚尿流”,是气机下泄而不能自持的结果,对健康有害。但一个人如果行为不甚光明,言行不甚检点,不仅容易引起忧愁思虑,而且容易受惊吓。相反如果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大义凛然,就不会因为一些事情而担心害怕,这就是道德水平问题了。这也反映一个人的气质。气质问题古意是包括道德情操问题在内的。气质高尚,行为自然纯真,光明大落,能始终坦荡如一。
其实能够时常去觉察呼吸,在每一天能够抽出一定的时间专门去体察呼吸的话,对于调节情绪,开阔心胸,净化心灵,恢复内心的平静是有很大的好处的。要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时常去觉察呼吸是更好的选择,奈何有些时侯忙一些工作或者是去做一些别的事情就会把呼吸给忘掉。专门时间的练习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的醒觉,培养觉知力,当你忘记觉察呼吸的时候,内心会有个警觉点会告诉你要去觉察呼吸,这样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觉察呼吸,可以使内心变得宁静,不那么的烦躁,另外有些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内在的定力不够,意识的自控能力不够,而觉察呼吸可以增强定力,与意识的自控能力,也是修心的一个过程。那么如何更好的去调节情绪呢?第一点要从道理上认识到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危害。人生活在社会中,会遇到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往往会招致七情的变化,骚扰精神,使之不得安宁,激惹气血,使之不得平衡。七情之中,尤以忿怒忧思为甚。七情之生,不是由于“个性”太强,就是私欲未遂,从而失却本身自然中和之性。囿于七情之中,身体定然被害。例如愤怒,《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更重要的是郁怒时,肝火上升,可使精神昏乱,失去理智,这对健康有严重的影响。所以古人说,七情发作时,旋即心情烦恼,一经克服,顿时心境清凉。若能于七情欲作将作时,将之化解,于是七情也就成为陶冶性情了。不良情绪不仅可以诱发疾病,而且能扰乱神明,所以使情绪平稳,也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瘖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通于神明者,得其内者也。是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收之。中之得则五藏宁,思虑平,筋力劲强,耳目聪明……”第二点要懂得情绪不能自控而发作是气虚的表现。中医理论认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又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等。因此,当人有病气虚,或因劳累气耗损而虚时,神失气养,功能脆弱,则易于失衡而引起情绪的波动。试以妈妈对自己娃娃的情感说明之。当精力充沛时,自己的娃娃狂热的扑拥,也会增添妈妈的高兴;当在精疲力尽时,娃娃同样的亲昵,可招致妈妈发脾气。病态的人,遇事总爱朝坏处想;健康的人,遇事则是预想好的结果。另外,中医理论还认为:“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因此,当发现自己情绪不正常时,要清醒地知道,自己已经是气虚、不足了,应自觉地去静坐、养气、体察呼吸,切不可从外面找原因,更不能怨天尤人。这里用得着一句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实际上,任何情绪都是自身内部产生的。第三点当遇到事情的对待法。譬如,当受到凌辱时,自己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看看自己是还是不对,如果自己有错误,即使对方言之过激,甚至口出不逊,自己也应择其善而从之,应感谢对方帮助自己去掉污垢;如果是自己正确,而对方蛮不讲理出口伤人,表明该人无教养,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应与他一般见识;自己若与对方分究竟或反唇相讥,岂不是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与之同流合污吗?在此时刻,关键是自重,要把自己的精神用来守护自身的气不要轻易发放出来,此即古人说:“不拔一于情”,“持其志,勿暴其气”,能如是则能“得之于内者也”。外界任何刺激都不动心,则情绪定然平衡,而内气自然充盛。情绪产生以后的对治。一旦情绪已经产生,又不能即刻排除,则需以法对治:(a)上乘方法是空无法。观察产生情绪的原因本无实相,因为事情的发生已成过去,绝无实相可得;现在发生的情绪已属无缘无故,此其空无之一。第二观察情绪本身也无实相可得,观察产生情绪的本体是空无一物的,它的发作,不过是自己意识制造了一套运动内容而又强迫自己去履行而已。不是吗?如果有人用你不懂的外国语言骂你,能生气吗?由此可见,情绪的产生,是一种自身制造的不正常的意识活动。(b)具体方法。不同的情绪可用不同的方法,如忧愁不能解除时,对着镜子两手中指揉按印堂正反各七次,以舒展、安抚心气。然后,两手沿眉外分,边分边自念“眉开眼笑”,连续三至五次(因为人高兴时会不自觉被喜气冲动眉开眼笑,现被动地使眉开展则可引动喜气而愁解)。如仍未解,则两手沿两侧下落,托腮与下颌,连续上托,边托边说:“笑、笑、笑”,看着镜子中的形象,笑意自生,忧愁自解。若属恼怒,则可对着镜子,“怒目横视”镜中自身形象,并嘲讽说:“竞能因为一点小事如此发火,没出息!”或用导气降气法:两手从头顶上方向头贯气,沿两耳侧到体侧(大指朝后,其余四指朝前)下降,边降边念“真慈善”,反复数次,肝气自平。若属心胸狭小而心情戚戚,甚或胸闷不舒,则两手十指相对,常心向上,置于胸部平膻中,两手慢慢分开外拉,中指至乳头部位,再慢慢内合,反复数次,外开时念“心胸开阔”或“开阔心胸”;若头不适则两手于头顶外拉内合,同时于外拉时念“头脑清新”即可。c.情绪产生时的对待法。平时要灵明在躬,如何灵明在躬呢?就要时常觉察呼吸,时刻记得自己。西方的第四道修行,就是要自己记得自己,有意识的去做事情,对当下做的事情保持觉知,这本身就是禅心。当遇到各种刺激时,立即唤出内心的真我、本我,使之不与情绪结合,此即古人说“主人翁要常惺惺”,这样就使得情绪的意识活动与真正的我分离开。情绪得不到自我意识的强化就难以对体内之气发生作用,真我的灵明之性不受干扰,情绪就会当即消失。黄元吉曾说:“无事使此心不乱,有事令此心不扰,于静于动,处变处常,任外患频来而天君泰然,绝不因之有损益也。故曰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有事无事,处安处危,只易其境,不易其心,如此存心,即欲不遏而自遏,诚不存而自存矣。”《乐育堂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