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中的“超现实主义的传统”内容:
超现实主义运动是1924年在法国发起的……无论在何处诞生,超现实主义都让自身呈现为一种超文学。并致力于使人的精神力量从既有的美学、伦理、政治和社会压抑中获得全面的复归。
超现实主义者承认,从某种程度上讲,诗人确实对社会起了一种瓦解作用,原因是他的“精神人格天生就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然而,“他的全部努力都是导向与社会和解。”
一切艺术,不论是绘画、雕刻或是诗歌,超现实主义者都能利用种种途径确定并记录下无意识的特征。他们对无意识梦境、发呆、幻想、幻觉、妄想和偏执狂等等方面的关注——总之,凡能丢开理性并在意识中唤起的任何思维表征,都将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充分表现出来。
【超现实主义诗人】提供给社会的并不是一袋他自己的种种技巧和癖性,而是他所获得的某些奥秘的学问。这种自身的秘密同样深埋在每一个人的心底,但是只有艺术家所具有的感悟能力才能让它展露在我们面前……这种知觉大都由无意识的各种元素形成。所以,我们对无意识了解的愈多,它就愈显得具有集体性。
它们潜留于济慈的内心,他才能靠其“否定的能力”扬弃自我,让诗从似乎不由他所把握的力量中,几乎是自动地流泻出来。
无论它展现为神秘的预言主义、情意绵绵的浪漫主义,还是表现为简洁的超现实主义,它追求的总是无意识的语言。
摘录的这些内容,我看得半通半不通。但有一点我是明白的,就是超现实主义诗歌是“自动地流泻出来”的,它的语言是无意识的。
这对习惯了“因为……所以”这样有逻辑性的思维和语言的我来说,连分享这些内容都有点迟疑了——这好像不太正常。但,写作对于世俗烟火来说,本就不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我似乎应该放下顾虑和束缚。
变得更不正常。这也挺好玩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