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朋友向我询问如何为社区老年人做心理团体辅导,我是绝对不会翻开这样一本介绍如何面对衰老、重疾、死亡等话题的书——《做一个会老的人》。因为总觉得这个话题,离自己还很远,更因这个话题,着实让人内心感觉不舒服。
本书作者拉姆•达斯原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后赴印度修行数十年,其著作《活在当下》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心灵意识。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陪伴临终者,帮助他们面对老去和死亡。直到2001年,他自己身患中风,才真正感受到“老”的含义,开始关注随年龄而来的痛苦和脆弱,于是有了这本《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
本书另一个吸引我的,是封面上乔布斯的推荐:
“这本书对我影响很深刻,它改变了我和我的许多朋友。”
都能让乔帮主为之深受影响的书,确实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内容。而自己也真的实际体验到,本书很多地方都在让我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一些改变。
原本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去阅读这本书,想从中找出适合给老年人讲课用的一二三四要点,至少能有一些直接告知他们如何“会老”的方法。
但越是读到最后,越是被书中静谧的氛围熏陶、感染,越是放下了此前强烈的目的性,真正地沉浸在书中的智慧中。
我想,作者娓娓道来的,关于自己在中风后体会到衰老、重病带来身体的诸多不便的同时,也让他更加参透了灵魂的自由。
作者诚恳地提到“实事求是地对待衰老引起的身体问题”,并且指出:
将身体看做大自然的一部分,你就不会像从前一样害怕死亡,甚至能学着爱惜自己的身体,品味从年轻到变老这一过程中不同寻常的美。
这样的境界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是,光是拥有这样灵性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身体,就能让我们能够释然很多。
今年过年值班期间,恰好看到新闻频道《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推出《吾老吾幼》第一季《小区养老记》。“据测算,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4.83亿,届时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而到2030年,我国将有将近2亿空巢和独居老人,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会变老,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空巢老人中的一员。”
这样的数据和必将到来的结局,不由让我为之心惊,更让我感到吃惊的是,这一集介绍的这位90岁高龄老人、人大退休教授——王丽缇,独居多年,依然每日认真地活着。除了买菜、做饭这些生活化的日常,对于她而言,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读书、听英语。这让她不再感到寂寞。
在这位老人的世界里,精神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越身体的限制,而当我们不在对“不争气”的身体产生愤恨的时候,我们也能感受到怅然与自在。
在此,拉姆•达斯推荐了几个方法:
• 列一份衰老可能带来的“麻烦清单” 思考自己到底最怕什么,像念祷文一样慢慢地念着这份清单,每念一项,都停下来感受一下它对你的影响,从心底里坦然面对这些恐惧。
• 制定一套应对严重疾病的方案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年龄越高,越容易生这样或那样的疾病。作为有意识的动物,我们当前面临的难题是怎样明智地应对这种变化,当务之急是制定一套应对严重疾病的方案,因为疾病迟早会降临在你我头上。
• 学会成为一个依赖别人的人 如果从灵魂的角度看待依赖别人这件事,你会有一种释然感。你看到的不是深陷在无能中不能自拔的“自我”,而是灵魂间相互付出关爱。与其恨自己依赖别人,自责不能像从前一样独立,倒不如将这一处境当做增进亲情和友情的机会。
• 为临终做准备 临终一刻会有很多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你一时无法准确地预测到底会发生些什么,应该做怎样的准备,但你可以让别人知道你喜欢什么样的方式。诸如:选择怎样的地点:家里还是医院;选择是否需要临终关怀;选择家人们如何料理后事,等等。
• 和恐惧促膝长谈 当然,我们永远逃离不开对于死亡的恐惧。也许,我们可以淡然地邀请这份恐惧来一次促膝长谈,而不是避而远之。当我们直面死亡的时候,那份对于生命暂告一段落的释然,对于另一段旅程开启的期待,也许会填补我们内心因恐惧而造成的破裂。
诚然,作为灵修大师,作者更为推崇地,就是内观与冥想,因为作者坚信这些练习能够帮助人们走出自我、活出灵性。而所有超越肉体局限,获得灵魂层面的自由,都得益于灵性的基础。
一旦你从冥想中获得了一丝宁静,你就能正视心魔,认清它不过是意念的产物。
如此,你就能摆脱“时间”概念对于人性的束缚,全然地投入到当下的自在中,投入到“永恒的现在”中,体验接下来的一口茶、一次呼吸、一步路的惬意,不再是这个功利时代“效益至上”信念的受害者,而是减少自己对于时间的焦虑。
于是,你可以逐渐从灵性的角度来看待时间,看待人生。
如果为时间所累,你会对展现在你面前的每一刻视而不见,你比较,你回避,你去界定这些奇迹。可一旦你不再算计,睁开双眼,会发现有一种崭新的生活在迎接你。
你的身体已老,但这一刻却是崭新的,你会学着从短暂走向永恒。
合上书,觉得年迈、衰老已经离自己不再遥远,也不再让人感到厌恶,带有智慧的活着,也许正是生活本身最具有魅力的地方,与其等到不得已面对的那一天到来,仓皇失措,真不如从现在起,就开始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