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还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作者:胡杨
最近因为马上要中考的女儿学习状态有点懈怠,因此我与老师沟通得比较勤快,隔三差五就会出现在老师办公室。
一个年级的各班老师都在一个办公室,我有幸看到了不同的老师对各自的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也看到了被老师召唤到学校的不同的家长对孩子学习状态不尽如人意的焦虑。
于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现象便经常在老师办公室上演。
一个疑问便在我脑海中翻腾:“对孩子的教育,到底是老师重要还是家长重要?”我们如何来摆正它们之间的关系?
1
说实在话,老师们在为人师表的旗帜下,基本都是兢兢业业的,对学生也是百分之百的负责任。
即使有个别老师有懈怠的时候,班主任老师也会强拉硬拽让这个老师恢复到打了鸡血的状态。
是老师教育育人的本能,还是学校奖罚体制的职责?这个不必细究,我们只要看到教育的负重前行就好,毕竟,本能有时候也需要职责来巩固嘛!
有一个老师说:“初中学校的老师们,都把自己无形中定位为神,总想着自己可以改变每一个学生的命运。所以,能多说一句总不会少说一句。”
可是,老师们的教导,学生们却未必领情,家长们也未必认可。
而常常挂着老师们嘴上的话是:“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看了Ta的父母,就知道Ta为啥会那样了。”
频繁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因为我的小女儿最近的状态,我实在觉得与我没有太大的关系。不主动学习、不想写作业、与老师暗暗较劲,这些情况,都是学生时代的我根本没有过的。
即使是现在,我在全心全意陪伴她的过程中,天天都在督促她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感恩老师。
但她就是抵触老师对她的关注。在她认为,老师的指责与打压,是一种无法理解的行为,她配合不了,也接受不了。
我有两个女儿,我们家的家庭教育与言传身教的影响,无疑应该是基本相同的。但两个女儿的性格与处事方式却截然不同。
如果是大女儿,在遇到不服老师的时候,她会嘴上说道歉的话:“哦,老师,对不起,我错了,您是对的,因为您是老师。”
她把她的不服气写满了整张脸,她的情绪便得到了宣泄。
但小女儿却从来不敢正面对老师说出心声,她只会暗暗受伤,自己悄悄地内耗。
每天带着情绪去学习,可想而知她有多辛苦,学习状态能有多好?
我不否认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但孩子从中吸收的哪些方面多一点,却与孩子的个体差异也有很大的关系。
古语说,一娘养的四不像。就是说一个家庭里出来的孩子,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关联,却未必都一样。
那“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的言论,是不是不能成为定论?
固然,孩子身上总会有父母的影子,也许是遗传的缘故,也许是后天耳濡目染的影响,但哪一家的父母不希望孩子超越自己?
家长们都会有意识地把自己知道的或拥有的无条件地灌输给孩子,更希望把自己没有的、缺憾的让孩子也拥有。
但天下的父母没有几个是懂得教育学的,在教育子女的路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误区。但很少有家长是不负责任的。
“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但从老师们嘴里频繁说出来,听起来就有点让人觉得有苛责父母的意思了。
自古以来,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父母提升自己教育子女的能力,是势在必行的,但把子女的过错,全怪罪到父母头上,父母们冤不冤?
2
然而,在家长们的认知中,孩子的学习,似乎应该是老师占主导地位,不是有句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吗?
提出这句话的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这是他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因此便有相当的说服力。
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只是对于“好”的标准有理解上的误区。
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教育得考上名牌大学就是教好了,而是要把学生教育得勤于思考,乐于学习。这是一个老师最起码应该具备的能力。
当然,家长们不应该把一切都依赖于老师,比如学习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还是占很大的责任。
一个好的老师,会做为学生们的领头雁,带着他们飞,而不是拿着鞭子在学生身后追赶。这是家长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也是教育部门对所有老师的期望。
当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老师们可以用来激励自己,却不能成为家长苛责老师的理由。
老师的教育方法如果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自然会有不同的反馈。
对于性格开朗、学习浮躁的学生,打压自然是不二的选择。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嘛。
但对于内心怯弱、唯唯诺诺的学生,是不是就应该以鼓励为主呢?
对小女儿,我一直报有“静待花开”的态度。她的性格与学习风格,都比较温吞,这个特点,别班的老师也和我说过,建议我不要对孩子太急躁,要给她足够缓冲的时间与发泄的机会,不要步步紧逼,否则她的内耗会更大。
但女儿的班主任却不这样认为。在她眼里,她若不狠命抓着她,她的惰性会让她滑落得更快。
对于老师们对女儿的付出,我是能够理解的,也懂得感恩。
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深知老师和家长的沟通配合对孩子的重要性,也不会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到老师身上。
但即使是这样,也有我无能为力的时候。
毕竟,家长无法改变老师,老师也无法改变家长,老师和家长更无法改变学生,所以,遵从每个人的内心,遵从一切为了孩子的出发点,有了问题的时候不要互相推卸责任,以孩子为主体,才是教育的初衷。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