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是参加有衡读书社群的第139天,刚开始是尽量早起看书然后用半个小时候把读书笔记做完。中间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因为我要趁豆包醒之前一气呵成的把这些事情做完。丝毫受不了打断,觉得既影响心情又影响效率,我喜欢事情一下子做完。
那时候,忍着肚饿,颈椎的疲惫,在人状态都不是很舒服的情况下,读书笔记写的也不是很好。
一个月后,换了一种方式。先看完每天规定的内容,然后打开音乐叫醒豆包,准备两人的早餐,把她弄好后,自己安心的回顾下早上看的书,开始写读书笔记。尽管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她会时不时的过来闹。
但是整体而言,似乎比上一种方式更好。
直到最近读了《隐性逻辑》,似乎找到了正解。
《隐性逻辑》中提到神奇的休息。有研究证明,如果人们在半个小时的紧张工作之后,能够休息一会儿,工作效率会显著提升。和没有休息的同事相比,甚至可以提高85%。
最近很流行利用番茄钟来工作,每25分钟集中精神学习或工作后,休息5分钟,似乎更符合这一说法。
这是最近看过的最简洁的一本书,21个问题并且在每个问题给出了简洁的答案。简洁而有力,理性分析大脑如何思考,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思考陷阱来一一讲解,理论结合又不晦涩难懂,是这本书的最大的特点。
最关键的是,书中列的问题,是我们大多数人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经常会陷入的思考陷阱而自己又不知的,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会犯错误,而自己从来没去思考我们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为什么这么多人一直这样前仆后继的犯错误。
2.
《隐形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标题如是。但是如果你不深入理解书中看起来简单的言语,或许也没有那么简单。
作者卡尔.诺顿(CARL NAUGHTON)是一名语言学家,在科隆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10年有余。除了是Brain check公司的创始人外,同时,他还是一名演员,有20余年的舞台经验。非常有反差的职业,很有意思。
德国人以严谨闻名全球,然而我却在此书中读出了一些小幽默。知道我们的大脑是这样的大脑,其本质就像一个懒汉一样逗比。
对大脑来说,喜欢用以前的经验来做决定。启用新的思维出发点? OH NO!
在大脑看来既不节省能量,也没有实用性。它一般不会主动采取新的模板来解决问题,而是直接用已知的模板开始思考。
大脑啊大脑,尼玛,竟然是这样的。那么我们有破解之道吗?
当然有!
20多年前,加尼福尼亚的认知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及其同事发现,当人们在解决一个新的未知任务时,大脑的工作记忆区的血流量会增加。大脑在思考的时候,工作记忆区的供血量会明显增多,一旦问题被解决,供血量则会逐渐减少。
生理上讲,工作记忆区主要位于额叶上的一小块地方,即PFC(前额叶皮质)。研究表明:这个部位承担的的任务越多,我们在复杂情况中的应变能力越强。
通过特殊的记忆训练可以催生“大脑兴奋剂”,即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一种幸福的,奖励性的荷尔蒙,它会影响到额叶前部的神经元燃烧样本。
也就是说,通过定期训练,可以为大脑储备大量的多巴胺,从而拓展工作记忆的容量。
拓展工作记忆的容量对我们思考有什么好处吗?
简单来说,就是打通你的任督二脉吧。
工作记忆容量越大,训练的越多,我们的设想就越精确,越容易转换到有效的角度上。
一个经过良好训练的工作记忆掌握了创造性思考的四个要素:全面地调取信息,轻松地结构重组,可以长期保持,可以发展成一个稳定的设想。
通过练习,你具有了从不同角度看待相同事物的灵活性。
3.
请看下图纳克方块:(插入图片)
当第一眼看到这个图片的是,“problem”这个词位于图内后方的立面上。但是换一个观察角度,会看到这个词出现在了前方。这种视觉角度的转化是一种感知的自动重组。
负责诠释A(“problem”处于后方)和B(“problem”处于前方)的脑细胞会一直产生竞争,就像一个自动的跷跷板。然而一个优秀的创造型思考者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这种转换。
最开始看的时候,我只能看到图片位于后面的“problem”。然后我想看到位于前面的“problem”,我就一直盯着图片看,大概看了几分钟,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真的是视觉发生了转变,自动转变的。我看到的位于前面的“problem”。
最近一周早上看书的时候,我都有意识的把这张图找出来看看,每次看到两个不同的面后,才去看别的内容。
很傻,对吧。
但是只有真正你视觉自动转化的那一刻,你才知道有多神奇。内心的雀跃和欢喜是无法言语的。
然而所有的这一切似乎都没有什么秘诀,要想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你必须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开始练习。
练!对,就这一个字。没有这个实践做基础,其他的都是扯淡。
有规律的训练是有效的。训练越频繁,越有规律,我们的收获就越多。
4.
很多家长会开玩笑的说“女生上高中后成绩就下降了,不如男生了。”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我也不可幸免。很多女生想证明自己不是,所以时刻记得这句话。
我有个表妹成绩非常好,平时考试(放松状态时候)没掉出过前三名。但是每逢大考,例如中考,考了两次,无论考之前摸底成绩多么好。到最后决定性的考试的时候,成绩特别不理想。后来高考的时候,也是无法破解这个魔咒。
我记得从小学开始,她妈就说“南瓜平时成绩很好,一到大考就不行”。也许只是一次偶然的失误,但是每次大考之前提起似乎就是一道无法破解的魔咒。大人们总以为他们随口说的话,自己都忘记了,孩子怎么记得。
和经典流传很广的金发笑话一样——认为金发的人比较笨。
不莱梅大学两位心理学家在一个试验中证明了这一点。他们邀请几个不同发色的女性参加试验。其中一半人读了这个经典的 金色笑话。无论她们的发色是金色还是棕色,她们都必须读这个笑话。
紧接着智力测试显示:读过这个笑话的金发女性的成绩,要明显比没读过的金发女性的成绩差很多。这说明这类笑话可以影响人的自我意识和行为。
“女性根本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思考。”
“女生上高中后成绩就下降了,不如男生了。”
“某某平时成绩很好,一到大考就不行”
“女司机是马路杀手,不会倒车”
……
这些典型的思考陷阱是致命的。
女性当然可以顺利停车,学好数学。男性也可以倾听,学习语言,接受女性的领导。
如果你心里有这种“我必须推翻这个说法!”恰好阻碍了我们的正常发挥。它并不是只在脑后呢喃;而是会占用工作记忆的容量,阻碍问题的解决。
解决方法:练习,练习,再练习。
练习是陈词滥调最好的终结者。如果女性练习了一定的计算公式,就可以在必要时将其从长期工作记忆中快速提取出来,工作记忆就不会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思考之前,用10分钟时间写下自己的恐惧。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把这种可能造成压力的恐惧“从系统中摘出来”,能够有效的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将消耗资源的思考从大脑中挤出去,就需要专注于一定的词语。
5.
无论我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我们都会做出评价。无论它是美好的,有趣的,还是不好的,让人不开心的。但是,信息本身是中性的。如同照片本身只是事物的复制,起决定作用的是照片外面的框,它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解读这张照片的方式。学术界将这一现象称为 “框架效应”。
举个例子,在决定是否跳槽这件事情上,“框架效应”的影响非同小可。
问题:如果你的年薪涨了1000欧元,你是否还选择跳槽?
情况1:你本来没有指望加薪。
情况2:在最后一个月你已经期待年薪涨10000欧元了。
客观来说,两种情况下你的年薪都涨了1000欧元,只是在情况1中,你没有期待涨幅,在情况2中,你位涨幅设置了一个框架。
然而两种情况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情况1,你会很开心不会跳槽。情况2,你的期望远远没有实现,你肯定会跳槽。
如何解决这种框架效应呢?
建立正向的框架。
当我们面临两个或更多的选择时,将这些选项放在一起,注意不同的表达凡事,用正面或负面的框架分别表达一次。找出区别,然后再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框架效应对我们的决定有多重要!
然而,最终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通过类比的方法,唤醒隐藏的间接知识。如果我们能将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转移到一个熟悉的领域时,接下来就容易多了。
学会思考的方法,你就拥有了创造新创意的能力。
了解一个人是如何思考的,就得深刻理解大脑惯用的思维模式,知道拓展工作记忆,增加工作记忆的容量,能让我们唤醒隐藏的间接知识。将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转移到一个熟悉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要想更好地思考,就需要深入了解大脑思考的工作原理,更加要熟悉各种思维陷阱,正确运用思维工具。
《隐形逻辑》这本书,能教你认识并切换我们的思考模式,非常值得我们看。
至少,我知道不管是相对节约(鞋子折扣是7.5折,但是西服只有9.5折)还是绝对节约(等到打折日,不管是鞋子还是西服的消费都是会节省12欧),从数字计算来看并不是这样的:12欧就是12欧,两次消费没有区别。
看最后自己少花了多少钱,才是实在的,而不是在乎是打7.5这还是9.5折,这就是典型的思考陷阱。
你GET 到了吗?
大拜碎碎念:
“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被自己的信仰和固有思维模式束缚,无法接受新观点。”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想法。
“你能只用1/7秒就将信息发送给全世界,但是如果想要稍微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也许需要几年的时间。”(这句话非常准确的体现了这个观点。)
所以,我们需要时不时质疑自己的思想,这样不仅能更快的发现自己的错误,还能避免很多混战,争论和负面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