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手翻起马克·爱普斯坦的这本《弗洛伊德遇见佛陀:精神分析和佛教论欲望》(以下简称《论欲望》)时,并不知道自己正站在一个通往新世界大门口。他温润的文字有说不出的力量,不停地、有力地敲打我的心,密集到总使我想要大哭。我惊奇地发现,自己过去30年一直致力于回避种种欲念并隐隐以此为傲的经验,虽使我安全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却也同时让我失掉了许多机会。我在拒绝欲望的同时,也拒绝了欲望塑造更好生活的可能。
第一遍读完这本书时,我心中满是说不出的激动,找不到出口,只能任其在狭小的“自我”里横冲直撞。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像是久违的恋爱时才有的冲动吧。我很想把它写出来告诉身边每一个朋友:不要背对欲望!直到我又读第二遍,才知道那说不出的激动究竟是什么。因为隔了半月后,一些东西愈发清晰。现在,我仍不能完全领会这本薄薄的小书的全部精髓,却可以稍稍平复心绪写下这些文字。我仍然抱着感激之情并不时为书中字句感动,却是一种安稳的感动了。
时代的禁欲
我们80后、70后以及年纪更长的人所受的教育,是教我们看低欲望,瞧不起纵欲之人。“欲望≈不洁之物”是我们生长的时代无比正确的观念。即便内心涌动着永不停歇的追逐欲望的渴望,理性却总是坚决地告诉我们要远离它、放弃它。
我们在中学生物课上被安排自学生殖系统知识,在遇到异性表白时不知所措以至把情书交到老师手中,在听到有关“花花世界”的故事时想当然地把男女主角跟“浪荡坏人”划等号。然而又不知为何,心底总是隐约浮现一丝丝挥之不去的没来由的羡慕、嫉妒、渴望……你厌恶的也是你期待的,你逃避的正是你渴求的。你要么干脆视而不见,要么带着罪恶感沉溺。你甚至都还没有来得及看清自己的渴望,就一本正经地长大了。长大后呢?因为认同对欲望的拒绝,你碰到多谈了几次恋爱的同龄人会侧目,遇到真正喜欢自己但条件太好的对象会拼命拒绝,你发自内心地以为自己配不起更好的生活。你拒绝尝试,也拒绝了一种美好。
你以为自己在摒弃欲望的同时走在一条正确的大道上,却不知只是带着虚假的优越感生活罢了。你的内心从未被满足,甚至深埋下一个模糊的欲念,它悄悄等待时机,要么永不发芽,要么有朝一日将你引向深渊——给你大痛快的同时也给你大痛苦。正如弗洛伊德早就告诫过我们的,“被压抑之物将会重返。”这大概也是许多所谓成功人士,在功成名就后对年轻时想而不得的人、事、物疯狂补偿性占有的原因吧。
欲望,它被时代所禁锢,因此而带来的种种社会贪腐、家庭不睦、个人纠结就这样浸泡着我们,而我们却从未看清它。它明明预示着更好的未来,我们却偏偏要与它划清界限。是它真如洪水猛兽,还是我们一直就错怪了它?
被误解的欲望
作为美国最著名的心理治疗师之一,爱普斯坦深受佛教与心理分析的影响。他长期研习这两个传统,对二者皆有深刻体认。他发现,无论东西方的宗教传统,还是世俗生活,都存在着排斥或诋毁欲望的观念和流派,这不是少数派,而是主流。不少宗教更是将欲望视为痛苦的成因,甚至妖魔化欲望,鼓吹“断念”修行。我们习惯鄙视或绝口不谈欲望。然而那诱人又恼人、带来希望又让人失望的欲望真能被排除到生命之外吗?你是否认真想过,你一直极力回避的欲望,它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它从何处来?将到何处去?爱普斯坦从长久累积的佛教和精神分析对欲望的真知灼见中找到了答案。
欲望源自不满足感,那是人在面对人类固有的生命困境时的自然反应,“因为感到不圆满,所以追求圆满;因为感到不安全,所以追求安全。”爱普斯坦总结道。我们就在这一个又一个的“追求”中经验着我们的人生,正是这种种“追求”形塑了我们今天的样子。欲望永无休止,永不满足,又永不能企及。它驱使我们追求的是永不会到来的东西——这当然令人失望,但其中也潜藏着着文明的成因。(这是另一个话题,此处不展开)
没有人是自足的,因而欲望也是无法断除的。它从不放弃引诱我们,它是生命的动因。我们的人类祖先在遭受过无数次欲望的嘲弄后,教导我们习惯性地直接压抑并排除欲望——这比直面它容易得多。纵欲固然不值得提倡,但对欲望保持克制也非全然正确。你要克制的不是欲望,而是“执着”,一种与欲望极相似又常与之纠缠的东西。
执着和现实:在欲望左右
爱普斯坦进一步告诉我们,心理治疗学和佛学都认为欲望之所以捉摸不定,是因为我们渴求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或不承认——那就是执着,用“执念”或佛教所说的“贪”来解释更容易理解。也就是说,欲望会变形。
“欲望本身并非问题所在,造成问题的是执着,是对某种特定结果的渴求。我们总希望完全占有对象,让其为我们掌控。……欲望的对象若是贪爱的对象,就会带来痛苦;欲望的对象若是内观的对象,就会使人觉醒。”佛陀这样告诫我们。佛家常说“众生皆苦”,认为苦的根源在于人有七情六欲,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导。佛陀认为痛苦的真正根源在于我们规避欲望对象的不可捉摸性,正如书中提到弗洛伊德与朋友一同散步的故事,他纳闷朋友为何对周遭美景无动于衷,分析后才知他们因为知道好花易谢,美而无常,所以干脆视而不见。我们之中的一些人,因为畏惧跟恋慕对象相处没有未来,而拒绝与之发展出一段关系,刻意保持疏远。我们因为害怕将来会带来更大的忧愁,宁可永远处于隐约的忧愁状态。然而欲望之道告诉我们,这都是不智的。
弗洛伊德说:“一朵花的美,不因只绽放一晚而有所减损”,恋人即便与你处处相配也无法完全占有。欲望本就是一体两面,它虽会带来痛苦,也包含着快乐。仔细检视我们面对花和恋人的欲望,会发现我们对欲望会带来痛苦的担忧,完全压倒对它可能带来的快乐的期盼。所以我很赞同爱普斯坦的说法,把欲望当成一种修持,它不是通往天堂的一级阶梯,它本身就是梯子。他甚至告诉我们,终结执着的也是欲望。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清欲望与潜藏其中的执着。我们要抛弃的不是欲望本身,而是那劫持了意识的强制性执念。是这种执念而非欲望,把我们引入歧途。它也是灵性成长的大障碍。
“我们盼望恋爱、建立家庭、开创事业、买房子。不过,让我们生气的是,一旦某一层次的渴望获得满足,马上又会发觉另一个层次的渴望取而代之。”爱普斯坦说。一个又一个欲望让我们总是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无论购物多少次、男欢女爱多少回、吃过多少山珍海味,都无法感受到真正的满足感。欲望就是这样一种永不会到来的满足感。而人之所以执着,追本溯源,是由于我们费尽心思想要寻找可以彻底满足我们的事物。我们必须明白,欲望可以引领我们不断体会满足,却不存在能彻底满足我们的事物。欲望再往前行,便是执着。
欲望永远无法企及,它与最终现实之间也存在距离——爱普斯坦把它叫做“间隙”,这也是它常常使我们失望的原因。我们对待这一间隙的态度,将决定我们生活的面貌。以往,我因为害怕这间隙可能带来的痛苦而一味克制。直到30多岁的现在,才明白这间隙就是成长的空间,也是内心得以茁壮的土壤。
佛陀认为,如果驾驭得法,欲望非但不是痛苦的成因,反而是宝贵的资源,可以带来心的觉醒与自由。所以,将欲望视为仇敌,企图消灭,只是在扼杀人类最珍贵的特质之一。欲望不是必须打败的敌人,而是一种应该以正确方式认知的能量。
往事不堪回首,但愿我们今后都能允许自己站在欲望的间隙里,直面由心生起的执着,从中分辨出纯净的欲望,容忍它那老是令人失望的特质,静静地和它多待一会儿,勇敢与之对视,不惧怕它,也不去占有、控制它,而是疏导它、肯定和欣赏它,让这最强有力的生命能量,带给我们更多自由和快乐。
不要惧怕欲望,它能令你成长
爱普斯坦的文字洞悉到我们内心深处连自己都不曾察觉的东西,他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现在,我已经知道第一遍读完这书时内心的冲动究竟是什么了。那是一种深深的遗憾和委屈,遗憾过去自己对那些决定人生重要转折的欲望的拒绝。我决绝地不给自己尝试的机会,以为这就是崇高,是值得骄傲之处,却只不过是把向往和渴望深埋心底。当我明白欲望也是可以接受的,起码应给自己检视它、与它对望的机会,勇敢去尝试欲望可能带来的快乐时,一种难以释怀的感觉满盈心中。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过去的日子里,我是怎样委屈了自己!
刚明白这一点时,我有一种强烈的给自己的欲望一个机会的冲动,想要借“修正”之名放纵自己。所以那时我满脑都是想要突破现有生活、跳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思绪。那满满的说不出的话,早已不是欲望本身,而是“执着”的贪欲。幸而痛苦挣扎之余,我又重读了这本书,我仍然总是感动到想哭——作者舒缓优美的文字里潜藏着他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理解和安慰,每一句看似平淡的话都有力量,支持我们勇敢走下去。细读之下也让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大的收获便是——我可以在今后的生活中笃定,唯一认识欲望的方法是活在它里面,这是欲望之道在个人领域的展现。我告诉自己,握住欲望是无妨的,但要轻轻地握。在强迫性行为的死胡同里,我看到了光。
当你能分清欲望和执着,亦不把欲望当做逃离现实的借口,那么,去爱,去尝试,别畏惧淋漓尽致。无论在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自我成长领域,还是在工作领域,欲望将指引你到新世界,而沉溺和拒绝只能让你的生活带着遗憾归于沉寂。这当然很难,需要借由书中提到的欲望之道的四条原则长时间、不间断努力,但却是开阔生命的有益之举,这也是这本《论欲望》值得一读再读的原因。
那么,让我借书中摘录的纪伯伦在其名作《先知》中的精彩表述结束本文吧,愿你浸淫在周遭的喜乐中,获得崭新的满足和安宁的内在。
你的喜悦是你卸去了面具的哀愁。
涌出你笑声的同一口泉,曾满盈过你的泪。
舍此有他吗?
哀愁凿你愈深,你愈能装载更多的喜乐。
书名:《弗洛伊德遇见佛陀》
作者: [美] 马克•爱普斯坦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译者: 梁永安
出版时间: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