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吃很烫的食物,比如面条,如果不慎倒在了手上,会立即把手抽回,大喊:“好烫!把手都烫红了!”
可是吃饭的时候,好多人生怕凉了,非得烫着吃。咱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作“趁热吃”,可这么热的面条、粥,或者热茶对于食道的鳞状上皮细胞和胃的柱状上皮细胞来说却是个灾难,一下子就能把食道和胃的表皮烫红或者烫出泡来。
但由于内脏神经传导不像皮肤那样敏感,人们吃了烫的食物不会觉得烫得很难受,甚至有些人会觉得很舒服。
长期食用滚烫过热的食物,会多次烫伤食道和胃,胃镜下显示黏膜表面发红、充血,甚至有出血、渗出,这样的情况会被诊断为浅表性胃炎。
疾病出现了,细胞损伤后需要自我修复,修复的原料还是我们常常提到的那些:磷脂、蛋白质和胆固醇。但是如果这个人吃得比较素,细胞缺乏修复原料,那么浅表性胃炎将长期不愈。
胃黏膜的修复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稳定的环境,另一个是修复的原料,也就是营养素。如果黏膜不断被烫伤、出血,环境不稳定;同时胃的主人又没有及时补充修复的原料,尤其是维生素A,DNA的片段就会慢慢出现残缺,从而不断复制错误的细胞。错误的细胞越堆越多,也就形成我们在临床上常说的“化生”,化生进一步发展,就成为肿瘤。
所以,我们要好好善待自己的组织细胞,不要伤害它们,不要吃过热的食物,不要喝许多酒,辣的、咸的甚至浓茶都要慎重,不要饿着自己的胃,也别撑着它,要随时为它们补充所需的营养。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它们正常的更迭代谢。
每个人的营养问题非常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比如人与人有体质上的差异,疾病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段会需要不同的营养素,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工作性质和生活习惯会影响这个人的疾病进程,不同人群祖辈的生活印记也会影响他的营养和健康。另外,地理位置的改变对人的健康也是有影响的,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的基因和环境不适应,就是常说的“水土不服”。
所以,关于营养素怎么补充,绝对不是仅仅制定一个食谱那么简单。对于每一个症状都要多思考,营养师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轨迹,找出导致生病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强的、安全的指导方案,这样的方案才会科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