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
公元760年春,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
入园之前来张到此一游像
自觉凭票游园
登一次大雅之堂
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很棒的诗文化教育基地
喜欢这幅古诗+书法
浣花深处有诗意
春色喜雨乐儿童
贤妻良母能诗善书
古雅廊灯
简
有点冲动上台狂书一首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虽简不够古典
有点当代商业味道
出土古木根
清幽的草堂一角
诗千秋
曲径通幽
宁静致远能诗百篇
畔水古塔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亭台诗碑
诗书长廊
啜茗园
诗史留千秋
诗文化传扬千古
千年古树叙说沧桑故事
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注:以上文字源自导游讲解与查阅史料编辑而成,图片为布衣蜂农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