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熬夜差点就通宵了,为了看一部纪录片《音乐人生》。太有激情,太有感染力,让我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样的人是真正有天赋的人——黄家正。
黄家正是一位年仅17岁的音乐天才。他的父亲是一位医生,家境富裕,让他在物质生活上不虞匮乏。11岁那一年他赢得香港校际音乐节钢琴组大奖,也获得去捷克和当地专业乐团合作演出以及录制贝多芬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的机会。对于这样的人生他却开始产生疑问, “为什么要演奏音乐?”和“人生就只有音乐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他小小的脑袋中层出不穷。
今年他17岁了,就实际音乐成绩而言,例如奖项以及演出机会,他没有太大进展,其中有两年他更停止了钢琴演奏。他有时不快乐,这不单单就一个功利层面而言,黄家正所思考的不止于此。
在纪录片中,无论是11岁还是17岁他对音乐全情投入,那种激情让人为之动容。17岁的他锋芒毕露,他有才华,他有天赋。他认为自己是个charming leader,他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当乐队有问题时毫不留情的立刻指出,改进,改进,再改进。真正的领导,真正有才华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自信,容不得他人的质疑,因为他就是对的。
黄家正一直强调首先要做个人!然后才是音乐!他要成为human being!无论是11岁还是17岁他语出惊人,并不像是一个在他年龄段该说的话!
1.我不是要演出一场赚几百万,这没有意义,我要坚持我读音乐的原因,我要用音乐指引我的人生。
2.我很清楚,我不管名利,只要死时无悔,人生无憾。罗老师则看重死后有多少人怀念自己,她取向贡献人群,社会认同。
3.谱只是纸,我是人,比谱更有意思。
4.有魅力的领袖能够改变人的思维,我非万人迷,但我绝对有魅力。
5.音乐非常博大,没有对错及高低,甚至牵到人的存在。
6.(To妹妹):谱里没有中弱、中强,只有天堂和地狱。要明天不怯场就紧记,你是为自己而演奏,也许这是你最后一次拉琴,你的最后一次是不会去和别人比较的,最后一次一定是为自己演奏。如果仍去想比较,你就不是人。你是木头,没反应,没感情。
7.(To同学):要先做一个人,才能做一个优秀的中提琴手。
8.罗老师弹琴是为荣耀神,世上有神吗?在facebook的“宗教”一栏里,我写上:“追寻真理”。找到与否不重要,寻找本身就是过程、经验、成长,最后回到音乐。
9.拔萃精神非我所要,这是建基于比赛之上的,我们太想赢音乐节,这种心态超过追求音乐的心。胜出时感到团结,仅此而已,我想要的是,大家追寻音乐,宣告我们在演奏,不理胜负。我从小就有这种想法,但我知道别人会鄙视,但我会感染他们,不要为比赛去弹琴。
10.我的一个朋友,是基督徒,我们人生的道不同,他的道是神,我的道是人。
11.我故意超时,选别人不会选的曲,我不需要用赢来证明自己,我比他们好十倍。取消资格好了,我已赢过,锦旗拿去擦屁股。我选此曲是因为我们会获益良多,并非要在比赛中胜出,为音乐而音乐,而非为比赛。我要教育香港弦乐界,何谓室内乐!
12.我需要祷告吗?不需要,相信自己。
13.世上最好的钢琴演奏家是谁?我!
14.成为钢琴演奏家可能是我的满足,但演奏家这个词笼统,每月一两场还是十场,频繁出国演出又意义何在?都不是15.为音乐而去演奏,我的终极目标是做一个人,有良知,有人性。
16.我虽家境不错,爸爸疼我,但人不过一死,何不早了断?世界就是不完美,死掉就完美。世人懂音乐就不会有战争。
17.为何搬家?因为父母离婚。为何离婚?因为父亲有第三者。这是我一生学得最多的,通过离婚,不论医生还是音乐家,背叛妻子,不尊重亲人,推卸责任,都是不对的。这一切告诉我,他没有人性。
18.为何手指会弹琴?为何我会说话?有亚当夏娃吗?如果无神,音乐可否用科学解释?如果有神,那为何世界不公平?我一直在追求答案。
19.余下的生命怎么办?早点了断,人有权结束生命。
这些话都是他说的,没错他的每一句简直是给人一个警醒,原来世界还能这么被看待,而我们怎么从来没想过呢?这不是谁教给他说的,也不是谁告诉过他的,自从他接触音乐后,这些想法自然而然地在他的脑海中产生,简单的表达,却句句撞击着我们的心脏!
音乐是他挚爱的,生命的一部分,他不会将生命的一部分去换金钱,去换名利。他每一次的演奏都把它当作是生命中的最后一曲,不为其他任何,最后一曲是为自己演奏的。他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要做什么。学业不重要,因为真正重要的是音乐!他的人生是为音乐生的。
他的亲哥哥和亲妹妹,和他在同样的环境中长大,但是明显对音乐这块没有家正来的有天赋。他们拉大提琴也是从小练起,但是在家正眼中,哥哥拉错音,并总是拉错是无法容忍的。而妹妹根本对音乐是没有激情的,完全是在机械的拉着,没有灵魂。哥哥说,小时他还是很乖巧的孩子,可是自从他学琴后,他就变了。音乐改变了他,音乐和他有着我们不明白的磁场。贝多芬要这么快吗?黄家正说我觉得要!非常肯定,不容质疑,这是他的音乐,这是他心中的贝多芬。
在乐队排演中,他是指挥,他是整个乐队的灵魂。通过他的不断协调,音乐变得更加有魅力,更加有生力。虽然乐队成员对他激烈而直接的行为方式与交流方式都表现出了多多少少的不满与难以接受,但是对于黄家正对音乐的感知还是非常认可的。一个成员说,他太过激昂,锋芒毕露了,但是他确实是对的。他说的让我学到了很多,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室乐。将来他的梦想是从商,但此刻音乐排演中黄家正让我体会到音乐的激情,这种奇妙的感觉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有了。黄家正的思想确实影响着并改变着身边的人。
领导的才能是天生的,因为他有足够的自信。这种自信让我望尘莫及,我知道我一辈子也不会有他这么迷人的性格,迷人的魅力与迷人的领导才能。这还是出自于他对音乐的爱。他对音乐的爱是单纯的,不想成为国际级别有名的演奏家,每年飞几十个国家,每场赚几百万。钱在音乐面前是不重要的,毕竟他才十七岁。这是对音乐最纯粹的爱。
由于黄家正父亲一直想让家正在音乐神童这条路上走下去,不断的带家正参加比赛,才加各种国际级别的比赛,不断让他练琴。而这是家正最最不想要的,他要的只是单纯的演奏一首曲子,并不是靠音乐了赚取名和利。
因为个人觉得这纪录片实在太好看了,就推荐给了家父来看。本以为家父年长我几十年,年轻时也算是玩玩古典音乐的,对着艺术有着独到见解的文艺中青年。可我爹第一句话却先是问我,他比朗朗有名么?然后百度后说,他没什么作品嘛。之后看了大约四十分钟(全片90分钟)就说,这孩子到最后也没混出点名堂,没意思。瞬间!我震惊了,为什么我爹也这么世俗,名和利放第一位。关于一个年轻人的梦想和理想根本不看重。
想想当今社会,各种艺术班,培训班铺天盖地。声乐,舞蹈,绘画恨不得孩子样样精通,然后开始考级。参加比赛,在比赛中夺得名次。拿奖拿奖,回去向亲朋炫耀,然后亲朋一阵夸赞,再次投入到更多的比赛中去。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到了开始小升初了,父母们纷纷劝导孩子要将重心移到学习中来,艺术什么的可以放一放,等以后工作了,有时间,拿出来解下闷……似乎只有学习不好的孩子才去选艺术。真正喜欢音乐而走音乐道路的人真的很少,都是多年勤苦,放弃可惜,或者被逼无奈的情境下走上了艺术之路。记得泰国电影《季节变换》中,男主为了追一个姑娘,跟着考进了一所大学的音乐学院,可男主父亲嘲笑学音乐的孩子将来靠什么吃饭,男主只能骗他父亲,说是被那所大学的医学部录取了。还有一个教钢琴的老师曾经对我说过,有些孩子三四岁就学琴,吃的苦也够多了,上到小学五六年级就放弃了学琴,那打下的七八年基础就算荒废了呀。但如果说下去,他若是没有荒废呢?将来如果成绩优异可以进乐团有名有利,如果差一点,可以进钢琴学校,至少工作轻松,工资很高啊!对啊,说到底还是回到了名和利。很多人都有过疑惑,这些学艺术的将来不成名可怎么办,砸下去的钱不都浪费了么。不成名连自己都养不活,学艺术有什么用??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学艺术风险真的很大。但还是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各种艺术辅导班的培训。再说说那些走上了艺术道路的人吧,又是在中国。你会发现,为什么跳舞的,弹琴的,拉琴的。似乎对于舞蹈和音乐都像是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二胡《赛马》前面和后面的音乐只是带过一下,人们最热衷于炫技拨弦技巧部分,那弦拨的清脆有力,一片掌声雷动。至于前奏和后续的存在只是为了让炫技显得不是更突兀吧。还有舞蹈,古典舞中,那一个个跟头翻的漂亮,剑花舞的精彩,有一瞬间以为我是在看竞技体操。天鹅湖中,黑天鹅的32个挥鞭转才是人们期待的,至于白天鹅和群舞都是陪衬。还有歌曲,那么多人都在咏叹调,美声唱,可是大众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而音乐舞蹈歌曲本来就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东西,一首好的乐曲让人消除烦恼,排除压力。一个美的舞蹈,将人代入画面,与主人公一起在心中起舞。而太多的炫技,让人期待,让人紧张。完全忘记了音乐表达的感情,舞蹈的情节,那些真正优美的东西都被人们忽略了。
让真正爱音乐的人去驾驭音乐,听真正爱音乐的人弹奏才是享受。音乐是没有过度的语言,音乐能让人无障碍的沟通。不要再逼迫不爱音乐的人来演奏音乐,那演奏出的乐曲中满是无奈与紧张。
黄家正,让我明白了世界上原来有着最纯粹和简单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