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威人
撒哈拉的所有
撒哈拉的一切
似乎都让我如此着迷
忽而遥不可及
三毛肆意与撒哈拉为友 而我与撒哈拉无缘
只是烟花多寂寥
三毛的日子,过得如此恣意潇洒,一个能在沙漠中将生活过得万花园一般。纵使她的笔下流露的大多美景伊人,她身上发生的坏景色大抵是以一组平常普通的语气在讲述。可这其中……
夜晚去大漠深处,荷西深陷泥沼时智勇双全的女子,遇到冷漠无情趁火打劫的撒哈拉威人时,她的谋略和胆识却也的确令我佩服不已。用智慧拜托不怀好意的撒哈拉威人之后,又起下车子座垫,更是利用鼎力棒起下两个轮胎,救荷西于泥沼之中,那么聪明有胆识的女子!
中蛊一事,是如此恐怖,我读来尚且骇闻,亲身经历者则该是多么历险难以相信。也许我们所谓的科学,也毕竟是解释不了这许多的现象。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能让读者发抖的文字,大抵是走心的了。
哑奴印象挥之不去,真真切切的。昨晚做梦似是与奴隶有关,醒来时情景依然真真切切,现在确是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一星半点了。一人为奴,世代为奴,因为肤色,就因为肤色,打上了一辈子的烙印。哑奴,是书中出现的典例,一个有能力有大爱的人,生而为奴,被当成物件被随意买卖,或许他们潜意识里边自呱呱坠地便已接受这个事实甚至觉得是理所应当,可三毛接受不了却也无可奈何?于我,我甚至不曾走进过那片土地、见过那个人,可我又何其能接受得了?尊重文化,我何其有此“肚量”?但愿二十一世纪的撒哈拉,是文明了的撒哈拉!
对于沙漠军团,那是一群怎样的人,我知之甚少。可是从书中读来不免感伤,一群有血有肉的人,在一个并不太平的地方坚守自己的使命,是命令,是内心选择,不得而知,只凭直觉便可觉得那是真正的男人。致敬!不管去的缘由为何!
生在这个文明的世界里,还有得书念,是何其幸运?当看到一个十岁的撒哈拉女孩便要结婚入洞房,我的心里为之一振,那是一种怎样的国家文化,心中被刺痛,深深的,没缘由的。
一个天然的沙漠洗澡池,花费可能眼中及其大的天文数字钞票,洗一个澡,时间隔限是三五年之久。赤身裸体,挤在一个黑暗的隔间里边,用石块刮下累积多年的污垢尘土,那场景何其震撼?更有一个孩童由母亲哺乳,母亲刚刚在刮洗污垢尚未冲洗,污水汇合乳汁,任其允许,实在是一个不可描述的场景。
爱情,分很多种的。也许十岁结婚的孩童不曾有爱情,只是顺其自然,一代一代,延续生命。可是撒哈拉沙漠里,仍是存在着爱情的,或许是飘渺的,或许是壮烈的。其一,一个替哥哥管理照看杂货店的年轻人沙仑,在遥远的蒙地卡罗“邂逅”了沙伊达,并在阿尔及利亚“结婚”,倾其所有给了妻子沙伊达所有,婚后沙伊达让沙仑先回撒哈拉,她后一久到来,很久以后仍然是杳无消息,后来她去了“妻子”家中,被其哥哥以不在家为由打发并给了她一个地址。于是故事便是沙仑请三毛写信给其妻,在此三毛便知是骗子,旁敲侧击地明说按劝,却也无可奈何,信寄出,回信说要钱买机票。沙仑开始拼命攒钱。最终故事以沙仑卷走货款逃走为结点。他内心澄澈,却不愿承认事实,飞蛾扑火一般。只是,飞蛾冲向火苗之时,大抵是生命中的无限美好!其二是沙伊达和巴西里,我现在仍是悲伤她们悲壮的爱情。沙伊达作为助产护士隐匿于医院,他是游击队领袖巴西里之妻,她有大无畏的民族情怀。只是最后,他们竟惨死于他们深深爱着的土地,幸而,有了一个孩子的慰藉。(撒哈拉威人民族自决———独立)祭奠哭泣的骆驼,沙漠中的天堂鸟。
我也好想说说“沙巴军曹”,可是说了这么多,忧伤那么大!
书中明快轻盈的生活走,是不少的。这些异域风情吸引着我。可于我,我是不敢尝试的。撒哈拉于我,是磁铁却也是正负极的矛盾。
撒哈拉的女人
撒哈拉的故事
我生而累赘伴有太多羁绊
大抵只能羡慕如此恣意妄为的人生
默念在心中
撒哈拉撒哈拉撒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