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未来,你会联想到激烈惊险的星际大战还是会想象到资源匮竭的荒芜家园?你会期待自己在那个世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想必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不一样的答案的同时,也会存在一丝同样的迷惘——未来,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模样?
1993年,由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创作的《记忆传授人》横空出世,迎来读者如潮好评的同时更是一口气获得了1993年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号角图书奖银奖、1994年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金牌奖,并在2014年由菲利普·诺伊斯改编成电影《赐予者》——美国《纽约时报》评价说:“一部雷霆万钧、已引起共鸣的小说”,美国《学校图书馆期刊》书评说:“最后的生存逃亡是不可避免的。节奏明快的情节、栩栩如生的角色,将久久萦绕在读者脑际”,美国《出版人周刊》上说:“劳里再一次的巅峰之作,一则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美国资深作家、编辑、儿童文学评论家安妮塔·西尔维在《给孩子100本最棒的书》中介绍《记忆传授人》说“一部伟大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幻小说”……
好吧,这本科幻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因何被称之为“伟大”?让我们从头说起——
《记忆传授人》架构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事情都在控制之中,在这里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没有争吵、打架、陷害,更没有阴谋、罪恶、战争,但是,也没有选择和改变。所有人的的工作、娱乐、生活,甚至配偶和子女等家庭伦理关系都是一开始被确定好的,这里生活的人们没有感情、味道、颜色以及音乐等美好的“个性”,甚至连雪啊山啊等事物,也因“妨碍”人们的生活也被“删除”了。
在这个特定的社区里,人们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但是人类的历史需要传承,于是就有了特定的一个职业——记忆传授人,专门为了储存这个世界全人类的记忆,以便在需要的时候给社区管委会提供建议。
故事中的主人公乔纳斯是一个12岁的少年,被选定为“记忆传授人”。在接受上一代记忆传承人的训练后,他独自承受了痛苦、恐惧和孤单,同时也知道什么是温暖、幸福和爱,就此获得以前所不曾有过的经验。随着接受的记忆越多,乔纳斯逐渐发现支撑这个完美世界的不过是谎言,于是他决定改变这一切。
从故事情节看,这其实是一本反乌托邦的书。“天下大同”的世界一直是人类所向往的理想社会,但实际生存的社会却始终与理想社会差距太远,于是一些先知先觉者便把这种愿望寄托在创作中。
在中国,我们有《桃花源记》《镜花缘》;在西方,除了较早的《理想国》《乌托邦》之外,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也给予我们相当程度的憧憬——但这些作品基本上不切实际,因为推开一切“个性”追求“同化”,是把“人”当成了“产品”,而根本违反了人类天性。在经过上天下海、苦苦寻觅之后,人们发现乌托邦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正面激励,所以自20世纪开始出现了反乌托邦文学,这正是对这种理念的反思。
反观我们的教育现状,是不是从中应获得一些思考?
——我们用统一的标准来培养学生,学一样的课程,用一样的卷子来评价他们的水平……我们是不是剥夺了孩子们选择的权利?
——我们过于放大学习成绩的重要性的同时,是不是忽略了孩子们内心世界的个性发展?
十几年前,台湾清华大学的彭明辉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小学教育的演讲,针对当时台湾小学教育的弊端痛切陈词,并提出小学教育应当有的方向和方法。
彭老师说:“许多人都发现:现在的学生,除了别人要他做的事之外,从来都想不出自己要做什么;除了应付功课的能力之外,好像其他的情感能力和人格内涵都严重地欠缺开发。…… ”
这个著名的演讲虽然是发生在十几年前,虽然是针对当时台湾的小学教育状况,但是时至今日对我们也有警醒作用:如果我们的学生每天做的事都是“同化”的,被“安排”好的,那么谁来代替他们思考呢?
幸运的是,我们的教育也不断在思考中前行。目前我们这些一线教师也都逐渐意识到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把课堂引到教室以外,把课本拓展到大自然中,让“知识教育”“人格培养”“情感教育”齐头并进,给学生们的未来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
乌托邦式的世界固然是不切实际的,在尊重热爱生命的同时呵护世界的多姿多彩,让每个人懂得虽然我们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但是仍然是最理想的世界——这就是《记忆传授人》告诉我们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