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心育 | 教育叙事写作中的心理学效应 一
班主任工作室老师周周发布班级叙事,已近两个月。
九成以上的老师都在坚持按照要求,每月发布三篇文章。
按照我们的约定,经统计,每周发布不足三篇的老师,必须按每篇一元,在群里发红包。
有老师说:坚决不能发红包,得坚持写!
我很欣赏这样的态度。
班主任事务工作繁杂,学校班级、学习生活、男生女生、大事小事,样样都要班主任过问,确实让很多年轻的班主任忙于应付,无暇静下心来,复盘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活。
但同样的情况,同样的事务,同样的环境,优秀的班主任们一直在坚持!
南洋、单慧栓、侯海彦、张东哲、牛冰月、明宁、陈玉娟等,每周都能坚持发布三篇班级叙事,这些都是有自我成长意识的老师!
为她/他们感到欣慰,后生可畏,未来可期!
在班主任的成长之路上,为什么一些人能够拨开冗杂,持续写作,而有的人却以种种理由拖延甚至放弃呢?
这里,无意对号入座,只就事论事,谈一下自己在心理学上的解释。
我们班主任如果明白了其中的心理学机制,那么,反过来再去解读学生的学习行为,也许会有不同的认识和启示,有助于找到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
一、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万事开头难!
写作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
没有可写的素材、没有丰富的词汇、没有深入的思考……都会成为无法下笔的理由。
但我们要知道,烂开始,好结果;不开始,没结果。
很多年轻班主任写下的文字,浅易直白,言语平实,这有什么不好呢?
关键他们已开始在写!
只好你拿起笔,写下第一行字,就像用力地推动飞轮开始转动,开头的几下自然是吃力的、笨拙的。
但即使这样,也好过停滞和观望。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与其不断设想种种困难与麻烦,不敢尝试,裹足不前,不如即刻开始,写,就行了;干,就完了!
只要飞轮转动起来,不要停止,反复推动,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一道让人满意的风景。
二、霍桑效应
工作室要求班主任们,把每次写下的文字,以简书或文档的形式,发到专业成长群里。
这其实就是霍桑效应的体现。
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梅奥提出“霍桑效应”,指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当我们把文章发到大家共有的工作微信群时,你及你的文章就会被关注,有同事会阅读点赞,不断反馈。
这样,文章还起到了交流、沟通、人际交往的作用。
这正是工作室想达到的效果,相互激发、相互支持。
越是熟人,越容易引起阅读的兴趣。毕竟我们的工作环境相似,工作内容相同,好奇心促使我们阅读别人的文章,并从中获得经验、教训,得以改进和提高。
于是,每周发布文章,就成了一种正向反馈,促使积极的同事,更加积极获得大家的反馈,自我激励,自我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