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租住的大院里,只有房东一家有一台21寸的“大彩电”。每到晚上房东家开始放映电视剧的时候,全宅院里的大人和小孩都会跑去观看,煞是热闹。特别是周末电视播放动画片时,房东家更是成了我们这群孩子们欢乐的殿堂。但房东家有个顽皮霸道,年纪和我们相仿的孙子,总是在我们看得特别起劲的时候,“啪”的一声关掉电视,并恶狠狠地把我们一个个赶走。因为那时孩子们的消遣方式极其有限,所以电视的诱惑就显得特别巨大。我们总是满是羡慕地看着电视里的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吃着我们从没吃过的美味佳肴,猛咽口水;满是渴望地看着他们穿着各式各色的漂亮服饰,无限憧憬。虽然明知得不到,但看着也过瘾。所以,当我们被那“捣蛋鬼”赶出门后,还是会不约而同固执地站在门外不肯离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等到房东爷爷午睡醒来,他就会严厉地训斥孙子,重开电视,笑容可鞠地把我们迎了进去。每每如此,从不例外。
但这事不知怎地被我妈妈知道了,她把我唤到跟起,异常严肃地批评我一顿,并让我以后不准再去房东家看电视,同时她也承诺自己也不去看。之后,没有电视看的夜晚做完作业的我早早就躺下了,但两耳却不听使唤地听到别人看电视传来的阵阵笑声,于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妈妈见状,啥也没说,只是轻轻地吸了一口气。
第二天妈妈下班回家,给我带来了《小学生作文》、《少年文艺》和《童话大王》三本杂志,也给她自己带了《每周文摘》、《参考消息》和《采风报》。妈妈说从今晚起,我们就开始读书看报,这样就不会无聊想看电视了,而且书里有另一个世界,比电视里的更精彩纷呈。就这样,每天晚上写完作业,我就会静静地坐在书桌旁认真地看起课外书来,而当妈妈忙完家务,也会坐在我旁边静静地看报。渐渐地,从书中我爱上了皮皮鲁和鲁西西各种精彩有趣的大胆冒险,这比电视里不会说话的猫和老鼠更惊险刺激;我认识了那位勤工俭学的“男孩哥哥”,每天起早贪黑替人送报,并读懂了文章标题《只把春来报》的双关寓意,不再羡慕电视里那些富贵人家的孩子了;我不但学会了在写作文时“移花接木”,而且还会大胆添加自己的所思所想,就这样篇篇文章得以“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里。老师的评语里这样写着:该生思维敏捷,情感真挚,语言丰富,表达甚佳。
不久之后,我不再满足于自己的读物了,开始翻阅起妈妈的报纸,每次看完第二天就转诉给外婆听。因为外婆不识字,也没有电视看,所以对我“添油加醋”地点评故事颇为乐呵,啧啧称赞,“我们家出了个女秀才了!”
之后几年,我们又辗转了几处居所,一直也都没有买电视,直到我考入大学,但这期间书一直没有断过。
大学毕业后我就留在城里工作了,书日益买得少了,一来是搬家累赘费劲,二来是市里有个“天堂模样“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够我看不完了。工作之余我读鲁迅,深深震撼于当时弃医从文的他那种铿锵有力的呐喊;我读茅盾,敬佩于一代文豪为激励后起之秀而无私捐资设奖的拳拳之心;我读冰心,明白只要时常保持一颗孩童之心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我读钱锺书,折服于大家风范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我读杨绛,坚定了人生为学永不嫌晚,坚持皆有所成;我读叶芝,体会到了爱情或许不能圆满,但真情同样可以感动全世界;我读莎士比亚,意识到了有时牺牲和复仇也是为了保持高尚情操;我读海明威,深信了执着可以创造奇迹,哪怕现实多么残酷……
现在,我更多的是读英文原著了,一则与工作有关,再则是兴趣所在学易精。《简爱》、《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等耳熟能详的名著早已读完,如今我恋上了图书馆那几多陈列柜里的英文原版图书,暗下决心准备花大功夫好好研读。
爱上阅读的我,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小电视迷”了,早已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个过去不曾想过的更好的自己。现在单位里接待外宾的工作都由我全权担当了,用领导的话来说,就是只有我才能和他们“打成一片”。出国旅游时,我了解到的当地文化和历史连导游也刮目相看呢。
有人说“阅读是最低门槛的高贵”,而我却更喜欢杨绛先生的“隐身”串门的说法。每一本书都别有天地,阅读,就是让你跳出井底的世界,去得到丰富的经历,去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因此开了心窍,乐以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