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挺羡慕那种十几岁就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想想我上大学之前,我只知道自己要考上大学,如果这算是一个计划的的话,还是一个十好几年的规划。中间的跨度也不用担心,有中学有高中牵引着。
不同的是,那些想要什么的人很清楚地知道我要上哪一所初中,要上哪一所高中,上哪一所大学,选择什么专业,更甚者连以后要做什么都想好了。为此,他们一直努力努力在努力,为了自己的事业。
而我到了大学之后,全然不知道要做什么,甚至高中毕业选择专业也是因为学的美术而报考的艺术设计,且只能选择这个方面。突然想到校考的时候,也是根本不知自己到底选择什么专业。
我做过的最长的计划是一次职业规划大赛,规划自己五年后十年后你是什么位置。当初那个时候做这个比赛也都是靠瞎猜。测了测自己好像是文案撰稿人的职业,于是写自己五年后是一个文案总监或者主管一类的。现在想想还有点可笑呢。
而那些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步步高升,逐渐的在大学混的很好。
如果说职业规划大赛是小儿戏的话,最长的计划就是月目标了,还是加入了社群里才开始的。
社群会在每一个月开始的前几天问我们的月目标是什么,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谨慎再谨慎。除了运动目标写的很轻松愉快之外,其余的目标似乎都是拼凑。继而感慨,我到底是一个没有规划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
写完月目标,就将它搁置在了一边,尽管某些目标都是拼凑的,在每个月底还是能按照这个计划去完成。也是在有了月目标之后,开始在每一周结束的时候写一篇总结,主要回忆这一周做了什么,下一周如何改进,但是没有总结过每一周目标的完成情况,也没有在月目标写下来的那一刻制定每个周的目标。
周结最近才知道他的别名“周记”,竟然还有人用周记来做社群,一个周记好到什么程度才能如此这般呢。看了之后莫不感慨,工作、生活、学习在他们的周记里分门别类的记录,每一周要做什么,做得不足,下一周着重哪一块,额外做了什么。我的框架虽然和他差不多,但思考总结方面我的俨如低龄儿童。
坏计划好过没计划。自己是一个喜欢做计划的人,但不是很强迫。做的计划也就是这一天要做什么,没有想过我这一年要有一个什么计划,感觉离自己遥远,也并不清楚要做到什么目标。因为不清楚,看不清所以每一年都如此,所以也没有很大的改变。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我们都有一个做计划的模范对象就是国家。国家每年都会制定下一年的全年计划,每五年都会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自中国建立至今,竟然没有一年例外!更可怕的是,政府组织制定的年度目标,每一年基本上都可以完成90%以上,这不是吹牛皮,看看中国的快速发展就知道了,这绝对是真的!
计划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但是心里还是不知道要怎么制定年计划,怎么办?可以研究国家是怎么制定计划的,他们的步骤,但一般人是没有机会接触到的。谁都知道年计划出来了,月计划也能出来,周计划也就出来了。这也是微习惯的一个步骤。但不是国家工作人员的我们具体怎么操作呢?
这个时候我去的是上网查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在某些相关性质的网站中,在上午看完晨读后就一直在研究,看了好多方法,觉得适合自己的就保存下来。在你有一个想法之后,早在你的前面已经有很多人遇到过了,这个时候去网上查找经验是最方便的了。
年计划不是一天就能做完的,所以耐心细心要够。突然想起猫叔推的一篇文章中说他已经提前完成了17年的年计划。所以牛人之所以牛,在每一个地方都会体现出来。
没有完美的计划,只有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改善,人与人的差距体现在方方面面,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行动。
2017年下半年,希望自己会有一个好的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功,只希望自己不要太晚。